铁甲刑具束缚了熊的身体,一根管子直通体内,仿佛是让它无法逃脱的枷锁。它们常年生活在狭小的铁笼里,甚至连最基本的食物供应都成为问题。曾经因为活熊取胆而声名远扬的胆熊,如今几乎不再被听闻。回想当年,那些以极端残忍方式提取熊胆的行径,曾引发了无数的社会关注。那么,曾经震惊世界的活熊取胆行业现状如何呢?它是否依旧存在?
活熊取胆技术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代表团在访问朝鲜时首次接触并将这一技术引入中国。为何要取熊胆呢?熊胆自汉代起便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名医别录》是中国古代最早记载熊胆入药的文献之一,距离今天已有两千多年。从汉朝到清朝,相关药书中不计其数地提到了熊胆的医药用途。
如此古老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古代为了获取这一珍贵的中药材,开始了对熊的大规模捕杀。而进入近现代后,这种杀戮并没有得到遏制,反而因需求日益增长而愈演愈烈。熊胆的稀有性和高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猎人,尤其是野生黑熊和棕熊成为主要目标,熊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甚至一度濒临灭绝。然而,猎杀只是一种较为直接的方式,每次只能取到一颗熊胆,而且还需要割下熊掌、熊皮才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基于此,尤其是在朝鲜地区,活熊取胆的技术开始应运而生。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活熊取胆技术才传入我国,并迅速与当时的改革开放和中药产业发展相契合,成为一个利润丰厚的行业。然而,这一过程对熊的痛苦程度却是难以想象的。养殖场的“胆熊”成为这种产业的核心。养殖场为追求盈利,将熊当做家畜一样对待,提供给它们的只是简单的食物和狭小的生活空间。但熊的体型庞大,食量惊人,养殖成本随之暴增。为了节省成本,很多养殖场将熊关在极小的笼子里,甚至连转身的空间都没有。
有一些养熊者开始提出,若减少熊的食物量,胆汁的质量会更好,因此,许多熊每天的食量都被压得很少。这时,活熊取胆过程中的残忍程度达到了极点。为了降低成本,很多养殖场并不给熊麻醉药物,熊在取胆时完全是清醒的。作为脊椎动物和哺乳动物,熊的痛觉神经非常发达,它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胆汁被提取时的剧烈疼痛。取胆时,常常伴随一个到两个小时的剧痛,熊的嚎叫声也能持续这么久。极度的痛苦让一些熊甚至咬烂自己的熊掌。曾有一只胆熊在逃脱后死于折磨,养殖场的主人毫不惋惜,立即割下了它的熊掌,继续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行动。
这种恶劣的情况曾一度被曝光,引发了公众的愤怒,但在那时,由于熊胆在中医中的重要地位,它也成为了一个难以替代的药材问题。于是,这个行业变成了“救人还是救熊”的两难抉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胆熊的命运似乎渐渐被遗忘。上世纪末,为了规范活熊取胆行业,我国曾提出要求养殖场要善待胆熊。然而,时至今日,养殖胆熊的行业依然存在,虽然数量大大减少,现今的养殖数量大约只有一万头,主要集中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由于行业规范逐渐严格,活熊取胆的新闻越来越罕见。我国有关部门已明确要求停止扩建养殖场,并计划在2020年前完全退出活熊取胆产业。
那么,如何解决熊胆在中药中的作用呢?自活熊取胆技术引入中国以来,熊胆逐渐进入大众药材市场,并成为中药中的重要成分。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熊去氧胆酸的合成技术不断进步,已经能够完美替代活熊胆汁的作用。而且这种人工合成的熊去氧胆酸不仅价格更低,而且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替代性强,逐渐减少了对活熊取胆的依赖。
更重要的是,活熊取胆的过程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由于活熊遭受长期的痛苦和折磨,取出来的胆汁并不一定质量高。有研究发现,由于长期的压迫和感染,胆熊体内出现了肿瘤和癌症,这些变异的胆汁反而可能对使用者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对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国家的绿色发展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思想已成为我国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措施使得我国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在这一背景下,活熊取胆产业的残酷性和非必要性也逐渐被认识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这种对动物极度不人道的行为。
活熊取胆产业的逐渐销声匿迹,正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理念转变的结果。未来,随着替代性药物的普及,野生熊的栖息地得到保护,活熊取胆这一产业将彻底成为历史。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野生熊能重新回归到自然的怀抱,而需要熊胆治疗的患者,也能够通过更加人道的方式得到更好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