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2月初,康生的病情已经到了极为危急的阶段。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便忍着剧痛,主动找到周总理,向他揭发了四名同僚的种种“历史问题”。
康生这么做,是为了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吗?当然不是。实际上,康生一向是党内一个典型的投机分子。他从来不吝惜为自己争取权力和地位的手段,而在他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时,这一次的“揭发”显然与他自私的动机密切相关。康生之所以选择在临终前揭发这四个人,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这四个在党内并不受欢迎的人在毛主席去世后,肯定会面临清算。因此,他选择抢先出手,企图借此为自己赢得一份在历史中的“好名声”。而他未必真心关心国家的未来,只是想为自己在临终前留下些许“功绩”。
然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场历史上备受诟病的运动,康生身为“两个集团”的主谋,肆意践踏正义,伤害了无数人。单凭他临终前的“揭发”,是无法抹去他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因此,在运动结束后,很多曾经受害的人纷纷站出来揭发康生的罪行。最终,1980年,中央作出了决定:开除康生的党籍,撤销他为其所写的《悼词》,并向全党公开他的罪行,甚至将他的骨灰移出了八宝山。
1981年的某一天,王光美前往中央干部宿舍楼,找到康生的遗孀曹轶欧,通知她,康生已被开除党籍,按照规定,作为中央委员的她也失去了相应的资格,不能继续居住在这里,必须立刻搬走。没想到,曹轶欧反应极为强硬,坚称自己为革命做出过贡献,搬不搬是中央的事,王光美无权这样命令她。
那么,曹轶欧到底做了什么贡献,才让她敢如此固执?王光美为何要把她赶走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曹轶欧与康生的关系。
曹轶欧,1903年出生于北京,1926年加入共产党,并被派往上海工作。当时,她嫁给了沪西区委书记李应臣。后来,康生也被派到上海担任闸北区委书记,与李应臣是老乡,并且关系很好。某次,李应臣因工作需要外出筹款,将妻子曹轶欧托付给康生照顾。然而,意外发生了,康生与曹轶欧渐渐产生了感情,两人迅速发生了不正当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康生当时已经有家庭,有妻子和孩子,然而依旧做出了极为不道德的举动。这个丑闻很快传到了李应臣耳中,他无比悔恨自己把妻子托付给康生,感到无颜回到上海,于是愤怒之下加入了国民党。
而康生与曹轶欧,非但没有感到羞愧,反而借此机会大肆宣扬李应臣的叛变,他们将自己塑造成了“革命伴侣”。这两个人的所作所为令人不齿,他们走到一起后,成了“同仇敌忾”的一对,不仅在延安整风时期制造了无数冤假错案,而且康生是“行动派”,而曹轶欧则是背后的“智囊”,两人合力害死了无数老革命,其中包括刘少奇。即便是王光美也遭受了长达12年的牢狱之灾。
直到1980年,康生的罪行被彻底清算,1981年,曹轶欧也被撤销了所有职务。按照当时的规章制度,既然曹轶欧被撤职,就不能继续住在中央干部宿舍楼,于是王光美按照规定去通知她搬离。
然而,曹轶欧的态度极其坚决,拒绝搬走,并四处找人说情。中央考虑到她曾经在革命年代做过一些贡献,又因康生已去世,因此出于人性化的考虑,最终未再追究她的责任。
但曹轶欧心中始终有愧,这些年她过得异常艰辛,时常说自己好像遇到了“鬼”。最终,她于1989年去世,享年86岁。
(参考资料:《康生传》《文史参考》《快乐老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