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随着人民解放军的大获全胜,蒋介石指挥下的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紧急指令约60万军人撤往台湾,计划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这60万士兵中,既有自愿随蒋介石前往台湾的,也有被强制征召、难以抵抗的人。不论是哪一类士兵,蒋介石都曾亲自承诺过他们,三五年内必定将他们带回故土。然而,这些士兵并未预见到,他们的离岛之旅或许将是一去不返的远征。登上台湾岛的那一天,便是他们一步步走向消失的开始。
1948年到1949年初,国民党在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中接连失败,战局濒临崩溃。蒋介石深知大势已去,便下令炸毁上海、南京的各类重要设施,包括工厂和水电站,同时通过军舰将大量珍贵文物、黄金、白银及外汇运往台湾,价值高达5亿美元。更别提那些大批可以移动的机器设备,这些资产的转移堪比风暴席卷,几乎将国民党的国库搬空。当中国共产党接管这一切时,才惊觉空空如也,原本用于国家建设的财力几乎被蒋介石带走了。为了支撑这一巨额转移,蒋带走了除财物外的200多万国民党军民,其中有60万为军事力量。蒋介石希望通过台湾这个小岛,将兵力、财富和外援的结合,塑造出一股强大的力量,争取有朝一日重新夺回大陆。
蒋介石的坚定信念得到美国的支持,并且坚信他能够凭借台湾的资源和兵力,重回中国大陆,恢复国民党的政权。那些随他一起撤台的60万士兵,也怀着同样的信念,认为他们终有一天能回到故乡。蒋介石曾多次许诺:“定将带你们回家!”于是,士兵们怀抱着这个希望,从壮年逐渐步入暮年。
蒋介石确实给了这些士兵一些优待。首先,在精神上,退役士兵会获得“荣誉国民”称号。其次,从1955年开始,国民党在台湾各县修建农场,以便退伍士兵能够自给自足。每个士兵还获得了一张“战时授田证”,这份证书承诺将来可以换得一块土地,但要等到国民党重夺大陆时才会兑现。到了1960年,国民党又斥资修建了连接台湾东西两岸的公路,既是为了促进岛内发展,也是为了给退伍士兵提供更多的安置空间。然而,修路的艰难任务依然是由这些来自大陆的士兵承担的。
但即便蒋介石作出种种努力,士兵们的生活仍然艰辛。许多士兵学历低,缺乏技术和人脉,退伍后只能做些底层工作来维持生计。台湾这座不到4万平方公里的岛屿,远不足以提供给所有士兵足够的工作机会,许多人甚至不得不以拾荒为生。尽管“战时授田证”后来可以换取一些台币,但对于这些士兵来说,仍只是短暂的应急之物。
台湾的生存环境非常艰难,而对这些“外来者”来说,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岛上民众的排斥情绪。1947年发生的“二二八”事件加深了岛民对大陆人的敌意,蒋介石虽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废除养女制、进行土地改革和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但他的独裁统治并未改变岛民的反感情绪。为了保证军队的人数,自1950年起,国民党实施了义务兵役制度,岛上的年轻人也逐渐代替了这些来自大陆的士兵。
随着时间流逝,士兵们的境遇越来越严峻。大部分士兵无文化、无技能、无社会关系,退役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生存压力极大。许多人开始感到深深的绝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士兵甚至不惜通过第三国冒险前往大陆,试图与亲人重逢。但这仅是少数人的选择,大多数士兵因为没有条件或路费,根本无法离开台湾。
“回家”——这是60万士兵来到台湾时心中共同的期望。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希望逐渐变成了“魂归故里,落叶归根”的遗憾。1964年,曾有一名士兵为能与母亲重逢,冒险偷渡回大陆。然而,他并未成功,反而被捕并判处死刑。临终时,他请求审判员高秉涵,若有机会,能将他的骨灰带回大陆。高秉涵来自内地,多年后,他兑现了这位士兵的请求,每次返回台湾后,他都会将那些不幸老兵的骨灰带回他们的家乡,安葬在故土。
1987年,戒严令最终被解除,台湾的“外省人”终于有机会与大陆恢复联系。然而,时光已经流逝,许多人早已年老,行动不便,或者早已过世。即便如此,当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分发返乡申请表时,仅仅半个月的时间,所有的10万份表格便被抢购一空。遗憾的是,那些早已错失重返家园机会的士兵,未能见到亲人,未能回到家乡。对于他们来说,回家的希望几乎成了奢望。
几十年后,这60万士兵中,大多数已成过往云烟,许多人未能享有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离世时依然带着未了的心愿。1987年,他们发起了“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组织抗议活动,手举标语,要求返乡。但即使在这种坚韧的抗争中,许多士兵在迟来的政策开放下,依然错过了与故乡的最后告别。
70年的历史,几乎让这一代人和他们的家乡断绝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