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世纪的清朝风雨飘摇,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危机。
一方面是太平天国起义的风云变幻,另一方面是鸦片战争的爆发,夹杂其中的还有陕甘一带的民众暴乱。局势一片混乱,百姓疾苦。然而,对西方列强而言,正当清朝摇摇欲坠之时,这个“大病将死”的中国却仿佛是一块肥美的肉,吸引着他们贪婪的目光。各国列强虎视眈眈,想要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分一杯羹。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看着中国内忧外患,西方列强早已按捺不住,纷纷筹谋着如何在中国大地上谋取一席之地。日本自东海而来,蠢蠢欲动,逐步侵占台湾;沙俄则从西北悄然逼近,逐步蚕食新疆伊犁。眼见内外威胁逼近,清政府被夹击在两股强大的力量中,四面楚歌,难以自救。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位英雄挺身而出,带着拯救国家的决心,仿佛是上天派来的救世主。
他就是梁启超所称的“五百年来第一伟人”,历史学家评价他是“除唐太宗外,对中国疆土贡献最大的人”,晚清中兴的名臣之一——左宗棠。
(二)清朝末年,国家政治腐败,经济低迷,民生困顿,仿佛一切都在走向衰退。
此时,湖南省的一个小县城里,有一位名叫左观澜的贫困书生,他凭借微薄的教书收入,艰难维持着家庭生计。尽管生活困窘,左观澜却始终坚信,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命运。尤其是他的儿子左宗棠,聪明好学,从小便显露出非凡的才华。14岁时,左宗棠便在县试中夺得状元;15岁参加长沙府试时,虽败给一位老学者,但依旧名列第二,成为了周围村镇里的“神童”。左观澜为之欣慰,心中也充满了希望。
然而,命运往往喜欢捉弄人。几年之内,左宗棠的父母相继去世,家庭的重大变故让他痛不欲生,这使得他本已顺畅的科考之路变得异常坎坷。守孝六年后,左宗棠重新振作,打算再度考取功名,可是命运依然没有眷顾他,三次科考均未能考中。经历了失望和挫折之后,左宗棠决定放弃科举,转而专注于水利、农业改革等更为实用的学问。
经过长时间的潜心研究,左宗棠的学问不断提升,身边也开始聚集了一些有识之士。当地富商周衡,因欣赏左宗棠的才华,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从此,左宗棠有了家庭的依托,可以心无旁骛地继续深入自己的“经世致用”之学。
正如人们常说:“志同道合者,可遇不可求。” 左宗棠的学术追求逐渐引起了陶澍的注意,陶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与左宗棠有着相同思想的学者。两人因学术兴趣相投,很快成为朋友,陶澍对左宗棠的才华极为推崇,并邀请他共赴游玩。
陶澍的推崇使得左宗棠的名声日渐广传,许多官员希望能将他招揽入幕下。然而,左宗棠却坚定地拒绝了这些诱惑,始终坚守自己的学术与理想。正因为如此,当时禁烟运动的领袖林则徐得知了左宗棠的事迹,特意在1849年途经湖南长沙时提出要会见左宗棠。
这一次,左宗棠与林则徐的会面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湘江夜话”。两人见面时,左宗棠因为兴奋过度不小心跌入水中,场面一度颇为尴尬,但这并未妨碍两人热烈的交流。林则徐称赞左宗棠,认为他是未来守卫新疆的最佳人选。最终,他们达成了共识,决定要坚决反制外来侵略,并采取“禁烟”和“守卫新疆”作为具体行动。
然而,左宗棠最终还是需要等待一个更为合适的时机。
(三)直到1851年,太平天国爆发,太平军攻入湖南,局势愈加复杂。湖南巡抚张亮基在绝望中想到了左宗棠,并将指挥权交给了他。左宗棠果断应战,亲自带队迎敌,成功守住了长沙城。凭借此战,左宗棠一举成名,被朝廷任命为知县,权力与声望迅速提升。
随着张亮基的调离,新的湖南巡抚骆秉章接任,而他对左宗棠十分赏识,主动邀请他留在湖南,参与军政事务。左宗棠也没有推辞,毫不犹豫地接过了大权,在他手下,湖南的财政危机得到了有效解决,漕粮税制也迎来了改革。这些措施不仅减轻了民众的负担,也为日后湘军的资金筹集提供了支持。
(四)值得一提的是,湘军的创始人曾国藩与左宗棠有着深厚的友情。两人在年轻时曾一起参加乡试,并且各自名列前茅。多年来,二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当曾国藩发现自己在太平天国战役中兵力不足时,立刻想到了左宗棠。于是,他向朝廷推荐左宗棠,要求他组建一支辅助军队。朝廷批准后,左宗棠迅速组织了一支名为“楚军”的队伍,并与湘军并肩作战。在曾国藩的指引下,左宗棠训练出了这支纪律严明的精锐部队。
不久后,太平军再次攻入清朝的江南大营,左宗棠亲率楚军开赴江西,凭借卓越的战斗技巧与军事素养,他协同湘军成功击败了太平军的主力。在此次战役后,左宗棠被升职为封疆大吏,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
(五)太平天国的余部终于被彻底剿灭,但清廷内部的动荡并未就此结束。各地的民变和暴乱此起彼伏,刚刚解决了太平天国的危机,清朝便不得不面对陕甘地区的民族叛乱。就在左宗棠忙于平定地方叛乱时,阿古柏带领乌兹别克人占领了新疆大部分地区,并宣布建国,新疆几乎完全丧失。
而背后更大的威胁,来自于英国和沙俄的支持。英国为了一己之私,暗中支持阿古柏,并提供大量军火;沙俄则借口“帮助中国看守领土”,强行派兵侵占新疆的伊犁地区。在此危急时刻,左宗棠依然没有退缩,依旧向朝廷提出出兵收复新疆的请求。
这一请求却在朝廷内部分化了意见,海防派和塞防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左宗棠以其坚定的决心与周密的论据,打动了清廷,并成功获得了收复新疆的批准。
尽管清朝财政捉襟见肘,左宗棠却通过私人资金渠道解决了军费问题,带领军队迅速出征。在他亲自指挥下,仅用两年的时间便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除了伊犁之外。然而,在朝廷派遣外交官崇厚进行谈判时,却发生了意外,崇厚将伊犁割让给了沙俄。
左宗棠得知此事后怒火中烧,决心再度亲自出征,夺回伊犁。即使年已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