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后宫中至少有三位杨姓嫔妃,其中分别包括赵王李福之母杨贵妃、吴王李恪之母杨妃,以及杨恭道的女儿杨婕妤。这些杨姓女子不仅在李世民的后宫中占据了不同的地位,而且她们的背景和命运也各有不同。
在唐朝初期,后宫的等级体系大体上沿袭了隋朝的做法。皇后之下有“四妃”,即贵妃、淑妃、德妃和贤妃;再往下是“九嫔”,接着是婕妤、美人、才人等不同等级。在这三位杨姓嫔妃中,杨贵妃显然地位最高,她的品级也无疑是最为显赫的。
至于知名度,杨妃的声势却更加高涨。作为隋炀帝的女儿,杨妃常常出现在影视剧中,尤其是与李世民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故事,常被赋予很多戏剧化的元素。然而,历史上,真正的杨妃并未受到隋炀帝的宠爱。她自幼缺乏父亲的关怀,在被送入秦王府做妾时,李世民也没有对她表现出多少宠爱。那时的杨妃并没有显赫的地位,反倒是她的后宫地位与历史中的刻画大为不同。
那么,除了这位隋炀帝的女儿外,李世民的另一位杨姓嫔妃——杨贵妃,又是怎样的人呢?杨贵妃是隋朝将领杨素之子杨玄奖的女儿。杨玄奖的家族命运充满波折。在大业九年,杨玄奖的哥哥杨玄感发动叛乱,结果被隋炀帝击败并被杀,而杨玄奖也未能逃脱命运的捉弄,在叛乱失败后被斩首。然而,杨玄奖的儿女幸免于难,他们被藏匿在深山中逃过了追杀。几年后,杨玄奖的儿子杨台上表请求恢复家族荣誉,被任命为秦王府官员。这一时期,杨贵妃很可能也随杨台进入秦王府,成为李世民的妾室。
杨贵妃在唐朝后宫中逐渐崭露头角,尤其是在贞观七年,她的弟弟杨台得到了宗正卿李百药的推荐,而她自己也被封为尚食直长。根据历史的推算,杨贵妃的身份在宫中应当不容小觑,甚至比阴妃(四妃之一的德妃)还要高。尽管唐朝大部分历史上未曾给予杨贵妃明确的封号,但可以推测她极有可能是淑妃,至于贵妃这一封号,极有可能是死后追封。
杨贵妃有一个儿子,名叫李福,是李世民的第十三子。李福后来被封为赵王,然而自贞观十三年以后,李福便不再被视为李世民的亲生儿子,因为李世民将他过继给了已故的隐太子李建成。从宗法角度来说,李福已变成了李建成的侄子。这一举措或许也是为了断绝李福继承皇位的可能性。不过,李世民对李福的宠爱却依然如故,甚至在病重时,将他加封为右卫大将军,专责皇宫的安全防卫。李世民去世后,杨贵妃被封为赵国太妃,且在永徽六年,李治祭拜昭陵时,赵国太妃仍在神座旁侍列,可见她的地位长久未变。
另一位杨姓嫔妃,吴王李恪的母亲杨妃,史书中的记载较为简略,连其姓名、出生年月都没有明确记载。《旧唐书》提到她是隋炀帝的女儿,但并未赋予她公主封号,推测她在隋朝并未被正式封为公主。尽管如此,作为隋炀帝的女儿,杨妃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却并不高。杨妃的儿子李恪是在隋炀帝去世后的第二年出生的,照理来说,杨妃应该在隋朝大典上守孝,但她在父亲去世不到一年便怀孕了。这样的情况反映了她在隋朝的社会地位。
尽管许多人认为李世民对杨妃宠爱有加,尤其是杨妃生下了李恪和李愔两个儿子,而李世民也曾对李恪的才智给予极高评价,称其“英果类我”。然而,李世民是否真的因宠爱杨妃而打算让李恪继承帝位呢?这一点值得深思。实际上,李世民在立太子问题上的态度变化可以提供线索。贞观十七年,李世民本打算改立李恪为太子,但最终在长孙无忌的干预下放弃了这个计划。李恪不仅因为身为庶子而失去了被立为太子的机会,李世民对李恪的态度更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非出自对杨妃的深厚宠爱。
此外,李世民的后宫中还有一位杨婕妤,她是杨恭道的女儿,杨恭道为隋文帝族侄杨雄的儿子。关于杨婕妤的史料也非常有限,仅有《全唐文》中收录了她的册封诏书。尽管在李世民的后宫中,这位杨姓女子的记载寥寥,但她显然拥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除了这些较为知名的杨姓嫔妃,李世民后宫中还有一位较为特殊的杨氏,她是李元吉的妻子,李世民的弟媳。虽然杨氏为李世民生下了儿子李明,但她从未被正式册封为妃,也没有名分。尽管李世民对她有一定的宠爱,甚至有意让她成为皇后,但因为魏征的强烈反对,加上杨氏身份的特殊性,李世民最终放弃了这一念头。魏征在反对李世民立杨氏为后时,甚至引用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辰嬴作为反面教材,来强调立杨氏为后的不妥之处。
总的来说,李世民的后宫虽然有几位杨姓嫔妃,但她们的命运和地位各有不同,其中既有高贵的皇后级嫔妃,也有身份较为特殊的女子。在唐朝那个相对开放的时代,李世民的后宫也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与政治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