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极为珍贵且较为罕见的老照片,记录了淮海战役爆发时的历史瞬间。照片中三位身着军装的男性,均为当时淮海战役的主要指挥官,深刻参与了这场决定性战役的策划与执行。
左侧站立的是粟裕将军,他当时担任华东野战军的副司令员,是淮海战役的核心指挥者。伟大的毛主席在这场战役结束后,对参战将领进行了战功评定,特别指出粟裕同志的贡献,占据了首要地位,称其立下了第一的功勋。
右侧的是刘伯承,彼时担任中原野战军的司令员,也是淮海战役的重要指挥官之一。他曾成功指挥中原野战军,消灭了蒋介石手中最精锐的第12兵团,这一战略胜利对于推动淮海战役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变了战局的发展方向。
而站在中间的邓政委,担任中原野战军的政委,与刘伯承形成了默契的搭档关系。有人评论说,邓政委在淮海战役中实际上是最高的指挥官,实现了多项关键决策,显示出其非凡的军事才能。
可以看出,粟裕、刘伯承和邓政委三位指挥官在革命战争时期都是人民军队中极为出色的军政领袖。他们不仅身处高位,均属野战军级别的将领,而且在革命战争史上,以其卓越的指挥能力,尤其擅长调动和指挥大规模部队,赢得了广泛赞誉。
为新中国的建立和革命事业贡献卓著的粟裕,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了共和国的大将军衔。其实,按照他的军功和对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完全具备授予元帅的资格。然而,在第三野战军中,他始终担任副司令员,司令员陈老总曾是红四军四大巨头之一,资历较深,因此更有机会被提名为元帅。
由于陈老总作为三野的代表被授予元帅军衔,粟裕将军自然就降了一级。与此同时,粟裕将军本人性格低调,曾两次主动让贤,对于军衔的高低并不太在意。不过,他对于军事的热爱毋庸置疑,生平最钟爱的三样物品无疑是地图、枪械和指南针,展现出一位军人应有的痴迷与执着。
而刘伯承作为第二野战军的司令员,建国后投入教育事业,创办了南京军事学院,同时担任军委副主席。1955年,刘伯承被晋升为元帅军衔,位列第四,成为建国后的重要军事领导。
尽管邓政委在1955年未能在军队中任职,从而错失元帅军衔,但他在其他领域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成为了建设现代军队的重要骨干,最早晋升为正国级的野战军政委。可以想象,邓政委的老搭档刘伯承虽然成为副国级的开国元帅,深耕教育事业,相对远离了最高核心圈,但邓政委的角色却不断上升,代理总参谋长,积极参与军委的日常工作,逐渐成为第二代领导班子的核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