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够轻松取得成功,即使是像曹操这样一位枭雄也不例外。当他在人生的低谷中,产生了激进甚至危险的想法时,正是好友鲍信的真诚开导为他指引了方向,拨云见日。
189年12月,曹操与陈留郡太守张邈联合起义,宣布反抗董卓的暴政,而最早响应他号召的是济北的鲍信(根据《三国志·鲍勋传》裴注所引《魏书》)。然而不久后,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了一封三公请求关东诸侯讨伐董卓的诏书,迅速传播至各地,扰乱了原本的局势。
当冀州牧韩馥收到此文后,在手下的劝说下终于改变立场,解除对袁绍的监视。(《三国志·武帝纪》裴注《英雄记》)190年初,袁绍正式起兵,西进进入司隶的河内郡,紧接着,张邈组织的诸侯盟会在陈留郡的酸枣县(今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西南)召开,袁绍被推举为盟主。曹操也被袁绍封为奋武将军,但当时的情形并不如预期,由于担心董卓军的强大,盟军的诸侯们都犹豫不决,谁都不愿意先行进攻。
于是,曹操主动提出带头进军,带领五千兵力准备向西进驻司隶河南尹成皋县(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汜水镇西北的成皋古城)。(《三国志·武帝纪》)成皋地势险要,素有“虎牢关”之称,战略位置重要,距洛阳也非常近。
鲍信,时任破虏将军,在与曹操的接触中,对曹操的领袖气质产生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曹操有能力“拨乱反正”。两人结为好友,鲍信和他的弟弟鲍韬也带兵随行。张邈则派出中间人卫兹协助曹操,一行人集合起两万兵力(《魏鼓吹曲十二曲》之《战荥阳》)向西进军。
然而,意外发生在荥阳县汴水边。当时曹军正在列阵准备迎战,却发现敌人徐荣的军队已悄悄撤退。曹军的将士因过于兴奋,急于追击,结果进入了徐荣早已设下的伏击圈,遭遇惨烈打击,尸体填满了沟壑(《战荥阳》)。鲍韬、卫兹战死,鲍信受伤,而曹操也中了箭,幸得曹洪舍马相救,才得以逃生。曹操带着残兵败将一路逃回谯县(《三国志·曹洪传》)。
徐荣看出联军虽然兵力不多,但却异常顽强,认为酸枣攻占困难,于是撤回了洛阳。曹操收集残兵回到酸枣时,发现那些盟国诸侯虽然领着十几万大军,却只是闭门不出,举办宴会来维持彼此间的关系,根本没有任何进军的实际行动。曹操痛斥这些诸侯不思进取,提出进攻的方案,但张邈等人依然没有采纳,只是继续维持现状。(《三国志·武帝纪》)
曹操此时兵力不足,无法继续作为主力出击,最终决定带着夏侯惇等少数残兵撤离酸枣,前往扬州一带招兵。在当初起兵时,曹操依赖了卫兹的资助,并且能动用家财征兵。但如今的他,家族衰落,父亲曹嵩带着家人逃至徐州避难,曹操除了这点残兵,几乎一无所有,几乎成了个“穷光蛋”。
曹操的困境并非毫无出路。幸得曹洪的伯父曹鼎曾在朝中做过尚书令,他帮助曹洪与扬州刺史陈温建立了联系,在陈温的帮助下,曹洪招募了庐江和丹阳的兵力。曹洪在扬州招兵,共获得了两千庐江兵,和数千丹阳兵,兵力增至四千余人,恢复了曹操早期的战力。(《三国志·曹洪传》)
然而,就在曹操以为情况已得到好转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再度打击了他。新招募的士兵因伙食差,心生怨气,爆发了哗变。曹操亲自提剑杀了几十名叛军,夏侯惇等人也帮忙开路,最终逃出营地,只有五百余人存活。(《三国志·武帝纪》)这一次,曹操的兵力几乎被摧毁,前功尽弃。
虽然曹操带着残兵向北逃去,途中多次召回散兵,再次补充兵力,总数逐渐恢复到千余人(《三国志·武帝纪》)。曹操与故交刘勋的关系得以保持,刘勋为其提供了帮助。
这次兵变使曹操意识到自己再次处于险境,他决定暂时投奔袁绍。当时,曹操对袁绍的一些做法已有不满,尤其是在袁绍公开佩戴玉印试戴时,曹操表面笑着,但心里已对袁绍的行为产生了厌恶。(《三国志·武帝纪》)
尽管曹操与鲍信在此时分隔两地,但两人依然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当鲍信得知曹操有意除掉袁绍时,他认为这是极其危险的行动,劝曹操先搁置这一想法,强调袁绍虽然现在是盟主,但其野心迟早会暴露,建议曹操暂时保持冷静,静观其变。(《三国志·鲍勋传》)
曹操听从了鲍信的劝告,暂时没有采取行动,而是以帮助袁绍讨伐黑山军为名,将军队驻扎在东郡顿丘(《三国志·武帝纪》)。正是在这个阶段,曹操逐渐从困境中重新站了起来,为后来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朋友的真正价值,往往不在于相识的时长,而是在于关键时刻是否真诚相助。如果没有鲍信的真挚开导,曹操或许早已成为袁绍刀下的亡魂,而不是日后逐渐崛起的枭雄。这段深厚的友情为曹操走出困境、重塑未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