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平关失守,张鲁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准备开城投降。当消息传来时,他的心情已经沉重至极。阎圃赶紧力劝:“不如别急着投降,曹操虽然强大,但他未必会善待你,不如先撤到巴地去依附当地的巴人部落,哪怕小做抵抗,之后再归顺,这样也许能得到更好的待遇。”阎圃的劝谏透着深思熟虑,他知道,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张鲁若是选择强行投降,曹操未必会心慈手软,而若能够先行撤退,归附于巴地势力,再逐步谋求归降,反而能够保全自身并取得更大的利益。
张鲁信任阎圃的判断,思考了片刻后,决定听从建议,暂时撤到巴地。值得一提的是,汉中一带曾发现一块玉印,民间有人趁机劝说张鲁称王。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背后多是一些有心之人借机煽动,目的是讨好权贵,增加自己在张鲁身边的利益。虽然这种事看似可以提升张鲁的地位,但阎圃深知,这种虚名并非长久之计,反而可能引来更多的麻烦。
阎圃的劝谏一针见血,他的分析相当透彻。他指出:“汉川的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四面环山,易守难攻。若能辅佐天子,势必可以大展宏图,如同齐桓公、晋文公那样,成就伟业。即使没有雄心壮志,模仿窦融,做一个富贵的地方割据者也未尝不可。”阎圃的用意很明确,他劝张鲁不要轻易称王,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若急于称王,反而可能断绝退路。”他还特别提到东汉末年的凉州割据势力,指出窦融最终依附刘秀后富贵荣华,而自称“大将军”的隗嚣最终兵败身亡,令人痛惜。
张鲁听后,心中逐渐明朗,最终选择放弃称王,继续保持低调,这一决策也为他后来能保命和继续在乱世中谋生留下了希望。曹操到达南郑后,对张鲁没有称王一事大为赞赏,认为张鲁知晓形势,懂得在时局中灵活应对。随即,曹操派人前往巴地安抚当地势力,希望能够把张鲁稳住,并确保他能够顺利过渡。
临走时,张鲁的部下原本打算将所有宝物焚毁,但张鲁明确表示,自己已决定归顺朝廷,“宝货仓库应归国家所有”,这样一来,不仅能保留后路,避免得罪曹操,还能表明自己诚意归顺的决心。张鲁这一行为,令曹操深受感动,对他的做法更加认可,并且很快安排人前往巴地接洽安抚。
曹操随即给了张鲁一个超出常规的封赏。张鲁被任命为镇南将军,封为阆中侯,食邑万户,而他的五子也都被封为列侯。这一重赏,彰显了曹操对张鲁归顺的欣赏和信任。同时,张鲁离开汉中时,也带走了大批信徒,五斗米教开始向东传播,逐渐走向了关东,并在后来的历史中逐步壮大。
曹操不仅收服了张鲁,还顺势招降了不少曾在汉中、关中的投降将领,包括程银、侯选等。这些人曾在汉中对曹操做过效忠,但随着张鲁的投降,许多人也开始归顺曹操。刘雄的遭遇则更加复杂,他曾反叛过曹操,但最终因形势所迫再度归降,曹操不仅没有惩罚他,反而宽容地将他安置在冀州的渤海郡,恢复了他的官职,彰显了曹操的宽宏大度。
相比刘雄,庞德的命运则更为关键。庞德原是马超的心腹爱将,但在马超入汉中时,张鲁非常赏识他,并曾考虑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马超。然而,张鲁的部下出于对马超才能的忌惮,最终劝说张鲁放弃了这个计划。马超被迫辞去兵权,避入氐地。而张鲁的内心也有着某种微妙的变化,他开始怀疑马超的忠诚,因此没有阻止他躲进氐人部落。
马超的家人被留在汉中,直到张鲁投降,曹操得到了马超的妻子董氏和儿子马秋。曹操把董氏赐给了阎圃,而马秋则交给张鲁处置。张鲁深知这是向曹操表明忠诚的“投名状”,为了获得曹操的信任,他毫不犹豫地亲手杀了马秋。张鲁这一举动彻底斩断了与马超的所有关系,同时也彻底赢得了曹操的信任。
马超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欲绝。无论是妻子被人霸占,还是亲子被残忍杀害,这一切都让他陷入了无尽的痛苦。最终,他在满腔的愤怒和悲伤中吐血而死,年仅47岁。马超的悲剧令人扼腕,如果他能活得更久,凭借其在凉州和氐中人中的威望,蜀汉或许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马超的痛苦命运中,我们也看到了那个时代忠诚与背叛交织的复杂局面,历史的变幻无常,英雄人物的命运往往与他们的选择和周围人的决策紧密相连。马超的死,或许也是他早年选择反叛刘备时注定的悲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