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河南安阳的殷墟,已经有超过一百年的发掘历史。虽然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物和青铜器,但最令考古学家震惊的,是这些遗址中竟然大量保存着人体尸骨——有的人被安置在宫殿的地基下,作为“奠基者”;有的则成为商王和贵族们的殉葬品。例如,在妇好墓中,就至少发现了16具人骨,其中有的甚至被直接砍断肢体,用作祭祀。经过考古学者的细致研究和分析,商朝的血腥与暴力,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于史书记载的商朝面貌,这样的商朝对现代人的认知来说,的确令人震惊,但若从唯物的角度出发,仔细分析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也不难理解。
人类一旦拥有了文明,就不可避免地诞生了原始宗教,这种宗教不仅拓宽了人类的想象边界,还让许多并无血缘关系的原始部落,通过宗教建立了联系,形成了共同的认知和利益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宗教祭祀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祭祀那些“想象中的神”,牛、羊、猪、狗等牲畜成了最常见的祭品。
而在上古时期,一个部落即代表一个国家,缺乏道德与法律约束的社会里,每个部族之间都极为敌对。为了扩张和生存,他们不断征战。可惜的是,由于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有限,大多数部落无法养活过多的俘虏。那么这些俘虏该如何处理?将他们释放回去,虽然不再是敌人,但依然是潜在的威胁;若留下他们,则需要耗费部落有限的资源。然而,如果将俘虏作为祭品献给神灵,既能消耗他们,又能讨得神明的青睐——这就是人祭的起源。
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里,不论是新石器时代,还是三皇五帝时期,人类生产力始终未能大幅度发展,于是人祭的传统也得以延续,直至商朝。商朝的领土大致覆盖河南、晋南、冀南、鲁西、陕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传统的中原地带。那个时期,商朝所处的世界正处于全新世大暖期的末期,亚热带的北部边界几乎达到今天山东济南一线,这一地区湖泊、沼泽、湿地众多,生活着象、水牛、犀牛等热带动物。
然而,由于气候和生产力的局限,商朝所能开发的耕地面积极为有限,粮食产量也相当低。征服那些不服从的部族,直接处死俘虏成为了一种高效的手段。与此同时,商朝青铜技术的发达使其在面对仍处于石器时代的其他部落时,拥有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商朝迅速成为一个以武力为主导、没有道德约束的暴力国家,并在原始宗教的影响下,形成了以人祭为核心的宗教信仰。
二、
在商朝的宗教体系中,上帝被视为拥有无穷力量的唯一真神,掌控着世界万物的命运。从一个国家的兴衰、人民的生死,到农业、牧业的丰收与衰败,这一切都在上帝的管理之中。商朝历代王王死后,他们的灵魂升天,与上帝共处,成为神格,享受后世子孙的供奉。这些神格满意则庇佑商朝,而若不满,便会降下灾祸。
商王和贵族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祭祀。为了满足上帝和历代先王的需求,商朝王族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通过大量的人类和动物祭品来维持神灵的宠爱。商朝底层的百姓和战俘、奴隶,往往成为这些祭祀中的牺牲品。于是,商朝的人民在这场宗教祭祀的潮流中,早已失去了作为主体的地位,甚至没有资格去争取属于自己的命运。
即便在战争中,商王依然需要举行祭祀,祈求上帝与祖先的庇佑。每一场战斗前,商王都会向上帝和先王们献祭,恳请他们给予支持。战争结束后,商王还会举行大规模的祭祀,将俘虏献给神灵,感谢他们的庇佑。
经过长时间的宗教祭祀,商王作为祭祀的代表,逐渐成了人间与天界之间的纽带,拥有了对神明意旨的解释权。青铜器技术的支撑,使商朝的政治体系愈加稳固,商王成为“圣王合一”的最高统治者。李硕在《翦商》一书中提到,商朝的宗教祭祀活动不仅巩固了统治地位,还将“我们”和“他们”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参与祭祀的商人是“我们”,而部族、战俘、奴隶则是“他们”,通过这种区分,商朝的统治集团更加牢固。
然而,这种区分虽有助于统一内部分裂,却也产生了深刻的政治后果。最终,商朝晚期的宗教祭祀制度发生了变化,商纣王父子开始实行“周祭”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祭祀的对象从上帝和自然神转向了历代先王。祭祀仪式逐渐固定化,这不仅减少了神职人员的操作空间,还导致了商纣王和贵族权力的逐渐倾斜。纣王通过这些改革,削弱了宗教的影响力,试图通过世俗化手段强化自身的统治。然而,这一系列的变革最终加速了商朝的衰落。
三、
《史记·殷本纪》记载了纣王的形象,他不仅拥有过人的才能和智慧,还以强大的个人魅力征服了许多臣子。面对贵族们的抗议和反对,纣王自信满满地回应:“我生不有命在天乎?”他认为自己掌握了上帝的旨意,完全不容任何质疑。这种霸道的态度与隋炀帝杨广的做法颇为相似,充满了极强的个人自信和自负。
然而,时代变了。从公元前1200年左右起,全球进入了长达400年的降温期。气候的变化开始对商朝的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商朝的领土位于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潮湿,是商人们的“理想家园”。然而,随着气温急剧下降,商朝赖以生存的动物群体开始向南迁徙,这给商朝的农业和牧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商朝的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而商王依然执意进行征战,试图解决生态危机,但他未能意识到,政治和宗教改革已迫在眉睫。
纣王意识到南方可能成为新生的战略重点,于是他数次征伐东南部的淮夷民族,希望为商朝寻找更多的生存空间。然而,随着农牧经济的衰退和政治失衡,纣王的改革已无法挽回商朝的颓势。商朝的贵族们纷纷不满纣王的改革,认为正是因为纣王废除了上帝的神职,才引发了灾难。这样一来,纣王与贵族们、以及周边的部族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四、
纣王时期的商朝面临着内忧外患。为了商朝的复兴,纣王必须做出根本性改变:不仅要南迁以恢复生态平衡,还需要改革宗教,减少对人祭的依赖。然而,纣王自视甚高,无法及时认识到这些变革的必要性。最终,商朝的旧贵族、周边部族以及商朝内的不满力量纷纷联合起来,形成了庞大的反抗势力。
在这种背景下,周部族的崛起成为商朝命运的转折点。周部族通过改革和联合,逐步积累了足够的力量,最终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