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的《水浒传》通过梁山泊的英雄们的命运,描绘了一幅充满英雄主义和悲剧色彩的画面。故事中的宋江领导的梁山好汉,最终接受了朝廷的招安,然而即便他们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依旧未能得到信任和赏识。朝廷为了除掉他们的威胁,设计了一个“以贼制贼”的阴谋,让宋江带领队伍去攻打方腊的起义军。虽然最终,梁山泊的英雄们清除了宋朝的心腹之患,然而,他们自身却遭遇了巨大的损失:59名英雄战死,10人因病去世。梁山泊的力量几乎被消耗殆尽,宋朝在这场血腥冲突中坐享渔翁之利。与此同时,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被彻底压制,风起云涌的民间反抗也就此戛然而止。
然而,《水浒传》毕竟只是一部小说演义,它并不完全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实际上,历史上的方腊起义并不是被梁山好汉所消灭的,方腊起义的规模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宋江起义。那么,历史上的方腊究竟是怎样的呢?
方腊,原名方十三,来自今天浙江淳安县的堨村。他的出生年月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北宋末年江浙一带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方腊的起义起因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紧密相关,宋徽宗的宠臣朱勔因大兴“花石纲”,大肆搜罗奇花异石,横征暴敛,引发了民间的极大不满。而方腊则借宗教的名义招揽起义军,在这个特殊时刻,迅速聚集了大量的信徒和支持者。
在唐代永徽年间,睦州曾发生过陈硕真(女性)起义,并自称“文佳皇帝”,使得这片土地流传着天子基和万年楼的传说。方腊深受陈硕真起义的影响,将她视为榜样,秘密开展起义活动。根据《宋史》列传·卷227的记载:“时吴中困于朱勔花石之扰,比屋致怨,腊因民不忍,阴聚贫乏游手之徒。”此时,民间因饱受压迫而充满怨气,方腊便趁机聚集了大量贫苦百姓,开始了他的反抗之路。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腊正式举兵造反,号“圣公”,年号“永乐”,并开始设置自己的官员与将领,甚至使用头巾来区分不同的等级。起义军虽然装备简陋,缺乏弓箭和盔甲,但很快便得到了周围百姓的响应,起义的队伍迅速壮大,仅十天左右就聚集了数万人。方腊带领军队在息坑与宋军展开激战,成功击败了来袭的宋军,斩杀了宋将蔡遵。随即,方腊起义军接连攻下了清溪、睦、歙等州,势如破竹,一路北上,占领了新城、桐庐、富阳等地,直逼杭州,迫使当地的郡守弃城逃跑,杭州也随之陷落。
杭州被攻陷后,方腊的起义军展开了极为暴烈的报复行动。起义军纵火焚烧了整整六天,死伤惨重。方腊的士兵抓到的每一个官员,都遭到了极其残酷的折磨。部分官员被剖腹取心,有的被熬制成膏油,还有的则被乱箭射穿。起义军以各种极端手段来宣泄他们对腐败官员的愤怒和仇恨。《宋史》列传·卷227中写道:“纵火六日,死者不可计。凡得官吏,必断脔支体,探其肺肠,或熬以膏油,丛镝乱射,备尽楚毒,以偿怨心。”
方腊的起义不仅让宋朝的官员心生恐惧,也让地方官员纷纷弃城而逃。起义军势如破竹,在短短一年内,方腊的军队已经占领了两浙地区的六州及数十个县,声势浩大,震动了整个大宋王朝。与此同时,宋朝宰相王黼因粉饰太平而未及时上报方腊起义的消息,宋徽宗对此一无所知。随着各地纷纷响应,起义军逐渐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力量,连一些地方的农民武装,如兰溪灵山的朱言、吴邦,剡县的仇道人,仙居的吕师囊等,也纷纷投入到方腊的起义军中,整个大宋东南地区的形势变得岌岌可危。
当宋徽宗得知起义的消息时,他大为震惊。此时,宋朝正在与金人签订海上之盟,准备攻打辽国收回幽云十六州。面对方腊的突如其来,宋徽宗急忙调兵遣将,将已经准备好北伐的军队调转方向,派遣童贯和谭稹领兵平叛。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童贯率领的大军与水陆并进,终于逼近了杭州。方腊在杭州发动了最后一次纵火攻击,焚烧了城市的各类建筑,并在夜间带领军队逃离。
随着宋军的压境,方腊的起义逐渐走向终结。三月,歙、睦州相继沦陷,方腊的残部被迫退守青溪县。到了四月十九日,青溪县也终于失守,方腊的军队被逼退入帮源峒继续顽抗。此时,宋朝大将韩世忠亲自率领精兵潜行溪谷,穿越山岭,最终找到了方腊的藏身之地。韩世忠亲自指挥,捣毁了方腊的根据地,斩杀了方腊的亲兵,最终生擒方腊,将他押送至东京开封府。
方腊被押解至东京后,于宣和三年(1121年)八月被斩首示众,方腊起义的余波也随之平息。整场起义,从开始到彻底平定,持续了整整450天。尽管《宋史》对方腊起义有记载,但其对方腊的评价却极为负面。方腊的起义被认为是极为残暴的,方腊的军队在攻占的六州52个县中,屠杀了超过200万平民。更令人发指的是,义军掠夺的妇女逃入洞中后,自缢而死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宋史》中提到,方腊起义所造成的暴力和血腥,使得方腊的名字在历史上几乎无法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