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敢于单挑全世界的秘密:内功、外功与胜机
阅读本文之前,请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就能随时收到类似的文章更新,也能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每一份支持,都是我们持续创作的动力。
文| 李冕智 编辑| t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之一。作为这场浩劫的发起者,德国几乎依靠一己之力与当时世界的强国展开激烈对抗。那么,德国究竟掌握了哪些强有力的筹码,能够做出与全世界为敌的疯狂举动呢?
德国的“内功”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左丘明在《左传》中便提到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八个字简洁明了地道出了一个强国的核心所在,其中的“祀”和“戎”代表了强国成就的两个关键因素。“祀”指的是国家的祭祀活动,它在春秋时期有着重要的凝聚作用。而“戎”则代表了军事力量,是一个国家对外力量投射的象征。今天,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审视德国的内功与外功,深入了解它为何能够与世界抗衡。
德国的“内功”,首先要看它如何凝聚民心。历史上,有两个极为有效的手段可以促使国家民众团结一致,一个是“仇恨”,另一个是“信仰”。德国显然选择了“仇恨”这条道路,通过仇恨来迅速激发民众的凝聚力。那么,德国的仇恨对象是什么呢?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战败后的耻辱,另一个是犹太人。
德国在一战后成为了战败国,签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根据这些条约,不仅失去了大片国土,还被迫支付巨额赔款。值得一提的是,直到2010年,德国才彻底偿清这笔战败赔款。这巨额的债务使得德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社会气氛愈加压抑。与此同时,国内的犹太人却过得相对富足,且他们在德国社会中占据着相对优越的地位,甚至能压榨德国人最后一分钱。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希特勒的崛起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没有希特勒,历史上也许会出现另一个类似的领袖,带领德国走向相似的道路。希特勒上台后,第一件事便是开始对犹太人进行大规模的迫害,同时鼓吹种族进化论,逐步实现了对德国民众的思想控制。通过这一系列手段,希特勒成功地将德国人民的力量团结在一起,为德国的复兴提供了巨大的凝聚力。
这一切都促使德国在组织能力上超越了许多其他大国,可以说,德国的组织能力远远超过英美法苏等国。而在国际竞争中,最为关键的正是一个国家的组织能力。这使得德国在内政方面拥有强大的“内功”,也为它敢于单挑全世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的“外功”
若说“祀”代表了国家的“内功”,那么“戎”便象征着德国的“外功”,即其强大的军事力量。那么,德国的军事力量究竟有多强?它又是如何一步步积累这些力量的呢?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为了限制德国的崛起,实施了许多军事限制条款。比如,德国的正规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人。然而,希特勒上台后,便开始采取种种手段突破这些限制。他推动全国青少年参加几个月的军事训练,并通过老兵带新兵的方式,迅速将数百万预备役军人培养出来。
这项措施显然引起了战胜国的警觉,但在关键时刻,英美两国却并未对此进行制止,甚至还支持德国的复兴。这是为什么呢?要从战略层面来分析,英国和美国并不希望德国彻底衰弱。自从英法三十年战争后,英国便意识到称霸欧洲大陆并不符合自己的利益,因此其采取了“大陆均势政策”,即一旦欧洲大陆出现强国,它便联合其他国家对其进行打击。
美国的立场与英国相似,尽管其目光早已投向了全球,但也不希望德国完全衰弱,否则可能导致法国和苏联在欧洲的主导地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英美两国开始向德国提供巨额贷款,并大幅减免德国的战争赔款。这一系列的支持,使得德国的工业迅速恢复,并且依靠大量的科学家,德国在科技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强大的工业基础为德国的军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进一步增强了其“外功”。
德国的胜机
有了强大的“内功”和“外功”,那么德国到底能否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呢?一个国家在扩张时,必定需要根据其地理位置制定相应的战略战术。德国位于欧洲的中心,东面是苏联,西面是法国,夹在中间,处于典型的“四战之地”。这样的位置,使得德国不得不寻求通过扩张来保障安全。
因此,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主动出击的发起者,这并非没有原因。德军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必然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那么,希特勒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呢?实际上,德国在进攻波兰之前,就已经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战略是首先击败英法,随后集中力量与苏联决战。
在实际战争中,德国的钢铁洪流在短时间内就摧毁了英法的防线。然而,面对英吉利海峡这一天然屏障,德国始终未能完全征服英国。进攻英国的失败,使得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
那么,如果历史能够重来,德国有可能改变命运吗?理论上,德国完全有机会在短时间内摧毁苏联,从而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德国在“闪电战”中首次使用装甲部队时,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战果。东欧平原是进行“闪电战”的理想战场,德国如果能够在短期内占领整个东欧,并向乌拉尔山脉推进,那么苏联的反抗力量将被彻底摧毁。
如果德国成功消灭了苏联,接下来便能集中力量与英美对抗,最终取代苏联与美国进入冷战局面。尽管历史不能假设,但从战略分析来看,德国当时确实拥有挑战全球的潜力,甚至有可能赢得这场战争。
德国的失败,其实是一场战略层面的失败。即使消灭了英国,它依然面临来自海洋国家的压力。如果当初选择先东后西,利用“窗口期”摧毁苏联,德国完全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幸运的是,德国并未选择这一策略,最终才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世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