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在民国时期,国民党系统中的军统、中统,以及汪伪政权的76号特工总部是三大著名的特务机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三大特务机构的头目——戴笠、徐恩曾和丁默邨,最初曾出自同一个部门,还是同事关系。
1937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正式成立,局长由国民党要员、曾任组织部部长的陈立夫担任,下面设立了三个主要部门:一处负责党务,处长为徐恩曾;二处负责军警事务,处长为戴笠;三处则负责邮电检查,处长为丁默邨。从这些安排可以看出,徐恩曾、戴笠和丁默邨当时都是相当重要的高官,职务地位也相当接近。
1938年4月,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经历了一次重大改组,三大处正式分裂成三个独立的特务机构。党务处被改组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中统”,隶属于中央党部秘书处,局长由时任中央党部秘书长朱家骅兼任,副局长徐恩曾负责日常工作;军警处改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军统”,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局长由陈立夫兼任,副局长戴笠负责实际工作;邮电检查处则改为特检处,继续隶属军事委员会办公厅。至此,“军统”和“中统”并立的格局正式形成。与此同时,丁默邨转投汪伪政权,成立了76号特工总部。曾是同事的三人,开始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在“军统”和“中统”正式分家之前,戴笠和徐恩曾的关系曾一度较好。那时,两人都为陈立夫的下属。戴笠负责复兴社特务处,徐恩曾则主管特工总部。由于当时特务处计划建立自己的电台网络,但缺乏电讯设备,便请求徐恩曾提供帮助。徐恩曾答应特工总部为戴笠特务处收发电报,双方的合作十分愉快。
后来,徐恩曾的手下项濂调回南京工作,而项濂与戴笠不仅是浙江同乡,还是黄埔同学,两人迅速建立了深厚的关系。戴笠也极力拉拢项濂到特务处工作,项濂开始偷偷地将特工总部的电报传给戴笠,还怂恿总部的人员跳槽到特务处。徐恩曾很快察觉了项濂的背叛,派人除掉了项濂,然而行动未遂,项濂反而顺利转投特务处。此事让徐恩曾对戴笠产生了极大的不满。
自此,随着权力斗争的加剧,戴笠与徐恩曾的关系逐渐恶化。国民党内部派系纷争不断,二人的对立愈加严重,甚至一度形同水火。1944年底,徐恩曾因涉嫌走私药品,利用中印缅边境的交通线被军统查获。朱家骅在戴笠的推动下,将此事报告给蒋介石,虽然徐恩曾对蒋介石一直忠诚,但他的家人涉及走私活动,让许多人对他产生了怀疑。蒋介石在调查后,于1945年下令撤去徐恩曾的职务,特别是中统局副局长这一重要位置。
徐恩曾的政治生涯也因此宣告结束。自1928年开始,他便深耕中统,历经15年的积累与奋斗,最终因一宗走私案件被彻底扫除出局,成为“工程师学会总干事”的虚职,悄然退出了政治舞台,开始投身商界,积累财富。虽然在戴笠和徐恩曾的权力斗争中,徐恩曾显然落败,但奇妙的是,一年后戴笠遭遇空难身亡,徐恩曾则在商界发迹,直至1985年以87岁高龄去世,度过了平静的晚年。
与戴笠和徐恩曾的斗争不同,丁默邨的命运则充满了曲折。1938年,张国焘从延安叛逃至武汉,丁默邨受到陈立夫的指派,负责接待张国焘的事宜。由于丁默邨在工作中表现出色,迅速获得了重用,但这也引起了戴笠的嫉妒和不满。于是,戴笠派人搜集丁默邨的贪污证据,最终导致丁默邨被调查,三处被解散,丁默邨也因此被迫淡出政坛,只能做起了“寓公”。
然而,丁默邨并未就此消失。经过汉奸李士群的拉拢,他选择投靠汪伪政权,并成为上海特工总部(即76号)的主任。在1940年至1943年间,丁默邨策划了超过3000起血腥事件,惨绝人寰,百姓称他为“丁屠夫”。1944年底,随着日军逐步败退,丁默邨开始为自己谋求后路,并通过与戴笠的联系向蒋介石保证:浙江地区将如原样归还给中央政府,绝不让共产党得手。
战后,丁默邨在戴笠的帮助下,从上海飞往重庆,期间被关押在白公馆,但生活条件优越,丁默邨幻想着投诚后能重新获得蒋介石的重用。尽管在过去受到了戴笠的排挤和陷害,最终却只能寄望于这位昔日的“敌人”。然而,天命难测,1946年3月,戴笠在飞机失事中丧生,半年后,国民党由于舆论压力开始审判汉奸,丁默邨最终被押解至南京。尽管他在审判时写下了上万字的《自白书》为自己辩解,最终还是被以叛国罪判处死刑。
1947年7月,丁默邨被执行枪决,这位臭名昭著的汉奸和特务终于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代价。整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与讽刺,曾经站在蒋介石身边的三位大将,最终的结局却各自截然不同。戴笠在飞行事故中死于非命,丁默邨成为汉奸被处决,而徐恩曾则在晚年享有了“善终”,通过商界积累了巨额财富。
从这三个人的经历来看,虽然他们最初都曾是蒋介石的得力助手,最后却以各自不同的结局收场。戴笠的英勇和才华未能保他长久,而丁默邨最终为权力与金钱丧失人性,走上了与国人敌对的道路,只有曾经被排挤的徐恩曾,最终因商界成就获得了安稳的晚年。三位大人物的命运,也折射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