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咖啡馆里,年轻人刷着招聘软件;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悄然回落;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这些场景让人不禁联想到三十年前的日本。
今年秋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GDP增速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创下近十年来新低。与此同时,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老龄化比例已超过20%,一些地区的房价也出现了回落。
表面上看,当前的中国与三十年前的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深究下去,你会发现两国处在完全不同的发展轨道上。
日本困境:一场本可避免的“失去的三十年”
1985年9月,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财政部长在纽约广场饭店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这份文件成为了日本经济命运的转折点。
在短短三年内,日元对美元汇率从1:360飙升至1:80,日本出口企业的优势荡然无存。为稳住内需,日本央行连续降息,资金如洪水般涌向房地产和股市。
东京陷入一场集体狂热。当时的人们相信,皇宫一带的土地价值足以买下整个美国加州。这种狂热在1990年达到顶峰,随后便是一落千丈。
日本央行突然加息,还紧缩房地产贷款。泡沫瞬间破裂。东京房价一年内跌去25%,股市从高点暴跌过半。
泡沫破裂后,日本企业和家庭开始“负债最小化”——不花钱、不借钱、不投资。居民储蓄率飙升,消费意愿断崖式下滑。
更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政府对此应对迟缓。1997年,日本政府提高消费税,刚有起色的经济再受打击。
日本像是一个病急乱投医的病人。在“失去的三十年”里,日本政府政策反复摇摆,导致经济长期陷入通缩泥潭。
当下中国,一些场景容易让人联想到过去的日本:报考公务员的队伍排得比春节买菜的还长,三四线城市房价出现回落,部分年轻人调低了生活期望。
中国与日本面临的核心挑战相似但基础不同。1990年,日本人均GDP已达4.3万美元,城市化率超过76%,增长空间几乎耗尽。
而中国目前人均GDP约1.3万美元,城市化率56%,中西部和县乡仍有巨大发展潜力。
中国经济结构也更为坚实。2025年一季度,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装备制造业增长10.9%。这些增长来自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炒作。
中国的数字基础设施也已走在世界前列。全国5G用户超过10亿,千兆宽带用户超过2亿。这些不是摆设,而是新经济的基石。
中国政策工具更加灵活精准。日本货币政策受制于美国,财政政策常常在关键时刻出错。而中国拥有资本项目管制、汇率主动权和丰富的政策工具,能够实施“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
中国的独特优势:日本学者眼中的两个关键词
日本英菲尼迪首席经济学家田代秀敏指出,中国避免重蹈日本覆辙的关键在于两个词:“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
中国选择了“改善体质”而非打“速效针”。这与日本当年形成鲜明对比。日本反复采用“大水漫灌”及短期强刺激政策,导致长期亏损的“僵尸企业”僵而不死,反而让日本在IT技术应用上落后于中美欧。
“新质生产力”则是把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关键。日本企业曾开发出二维码技术,但仅用于管理汽车零部件,而中国企业将其发展成为二维码支付系统,创造了全新商业模式。
中国已经在前沿技术领域全面布局。平台经济、5G、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中国企业已经跻身世界前列。这些前瞻性布局是日本当年所未曾有的眼界和发展势能。
然而,中国的处境实际上比当年的日本更为复杂。
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指出,中国建筑业的规模非常庞大,占GDP的26%,远高于日本当年的20%。即使建筑业萎缩10%,也会使中国GDP减少2.6%,并对其他经济部门产生巨大影响。
疫情应对方式也不同。美国、日本等国家在疫情期间为企业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而中国企业更多是依靠自身力量度过难关。这导致中国企业在后疫情时代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扩大支出,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内需不足。
中国还面临日本当年未曾遭遇的地缘政治压力。日本作为美西方盟友,遭遇的产业脱钩和科技封锁威胁相对较轻。而当前中美大国博弈背景下,中国正面临西方技术封锁和产业脱钩的严峻风险。
“未富先老”是中国另一个独特挑战。中国仅用22年时间就完成了老龄化进程,速度远快于法国的115年、美国的69年和日本的26年。当前中国的老龄化水平与三十年前的日本相当,但人均GDP不足日本当年的1/3。
面对复杂局面,中国选择了与日本不同的道路。
中国正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2021年至2024年,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86.4%。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这是日本所不具备的缓冲带。
在房地产领域,中国坚持“房住不炒”,通过限购、限贷和对房企融资的监管,避免资金过度涌入楼市。与日本放任泡沫膨胀不同,中国在处理泡沫问题上介入更早、更主动。
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正在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养老金水平,同时积极发展老龄产业,探索有效的应对方案。2024年,全国婴幼儿托位供给较前一年增长18%,保障性租赁住房新开工256万套。
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出海”升级。奇瑞汽车在欧洲市场推出新能源高端SUV,价格甚至超过宝马。这表明中国企业正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品牌”转型。
为什么中国人民能赢?
中国人民能赢的底气,来自于与日本不同的国民心态和发展阶段。
中国年轻人仍保持奋斗精神。有人打趣说,过去日本年轻人陷入“只吃面条、只上网不出门”的低欲望状态,而今天中国的年轻人虽然也有人自称“低欲望”,但他们同时还在拼互联网创业、做新消费品牌,有些人做得风生水起。
中国的政策响应速度与力度强于日本当年的表现。当资产负债表衰退迹象显现时,中国可以更快采取财政刺激政策,避免长期萧条。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IPO融资规模全球第一,达到1600亿元,资本市场活力依旧存在。消费也没有消失,电商直播、新能源车、出境游都在回暖。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三十年前的日本,在泡沫破裂前夜,没人觉得那一天会来。三十年后的中国,在转型关键期,质疑和唱衰从未停止。
但中国不是日本,中国拥有更强的政策工具、更广阔的市场和更有韧性的产业链。政府和市场的有效配合,正在将结构性问题一个个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