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为人风流,情史丰富,生前先后娶了九位妾室,育有17子15女。其长子袁克定是正室于氏所生,从小便生活在父亲的怀抱中,耳濡目染,得以锻炼眼界与能力,并在中西合璧的教育下成长。在袁世凯担任民国总统后,决定将全家迁往天津安置。然而,在迁徙途中,袁克定意外从马背上摔下,重伤不轻。经过国内治疗后,他被送往德国接受更为精密的治疗。
袁克定的治疗消息迅速引起了德国皇帝的关注,为此,德国方面也为他安排了细致的治疗方案。在他治疗期间,德国皇帝与他保持了多次交流,公开表态:“如果中国恢复帝制,德国将全力支持。”这种言论对袁克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令他对恢复帝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国后,袁克定开始筹划辅助父亲登帝的计划,而袁世凯听后并未立即否定,暗示他心中已经有所动摇。
事实上,袁世凯从心底便有了称帝的念头,但考虑到民国才刚刚成立,局势复杂多变,因此他始终未敢轻举妄动。这些想法他也小心翼翼地埋藏在心底。1915年,关于“各地请愿团支持袁世凯称帝”的言论逐渐在社会上传播,甚嚣尘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袁世凯的亲信、老将冯国璋亲自前来询问袁世凯的意图,袁世凯表面上恳切地表示:“绝无称帝之意,诸位可放心。”冯国璋见状,便信以为真,甚至开始为袁世凯辩解。然而,这些言论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它们都是袁世凯暗中操控,目的是借此煽动民众情绪,为恢复帝制铺路。
同年12月,袁世凯正式接受了皇帝尊号,宣布成立中华帝国,并将1916年定为“洪宪元年”。这一举动开启了持续了83天的帝制闹剧,最终草草收场。袁克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尽管他年轻时因风流成性,被视为花花公子,但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转向政治领域,表现出较为成熟的一面。因从小跟随父亲,袁克定见识广博,尤其精通德英两种外语。在袁世凯被罢官之后,袁克定便成为他在京城的“眼线”,不仅为父亲搜集情报,还充当着父亲与旧部之间的联系纽带,随时为父亲复出铺路。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岌岌可危,袁世凯顺势复出,最终促使清帝退位,接替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一度登上了政治权力的巅峰。此时,袁克定开始密切关注父亲恢复帝制的念头,私下里为此积极策划。他甚至以“太子”的身份,时常在背后出谋划策,支持父亲实现帝制梦想。
尽管袁世凯因外交形势曾一度暂停了称帝计划,袁克定依然没有放弃。为了促使父亲坚定决心,他甚至拿出三万大洋,创办了一家虚假的报纸——《顺天时报》,假借编辑之名,编造了一些支持袁世凯称帝的虚假报道。最终,袁世凯信以为真,受其影响,开始真正考虑恢复帝制的可能。在袁克定的推动下,袁世凯的帝制之梦终于照进了现实。
然而,袁世凯的称帝举动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强烈反感,蔡锷等人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地方势力纷纷响应,导致这一帝制尝试仅仅维持了83天便宣告失败,袁世凯因此承受了巨大的政治压力,身体健康也急剧恶化,陷入了长时间的病痛之中。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病榻上去世,享年57岁。在他临终前,袁克定曾多次要求父亲将自己列为“接班人”,袁世凯在表面上同意,但在袁克定离开后,他重新任命黎元洪为副总统继任。
袁世凯死后,袁克定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名声已经跌至谷底。他彻底退出了政坛,尽管如此,他的生活依旧优渥,因为袁世凯为家庭留下了丰厚的财富。袁家曾两次分配财产,但袁克定私自保留了大量的古董、房产、字画等珍贵物品,每一件都价值不菲。然而,随着袁家失去了政治上的庇护,这些财富逐渐被侵蚀,国民政府还将部分家产没收。袁克定本人的挥霍无度也加速了家财的流失,他热衷于资助京剧名角,甚至一掷千金。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爆发,袁克定的家产已经所剩无几,只能靠典当度日。
北平沦陷后,为了控制华北,日军开始组建伪政府,并寻求有影响力的中国人物任职。作为曾经的“太子”,袁克定也在日本的收罗名单中。当时,袁克定正面临生活困窘,甚至曾尝试向蒋介石请求被没收的家产,但未获批准。在这一背景下,曹汝霖曾建议袁克定将家产卖给日本人以缓解经济困境,得到家族其他成员的支持。然而,袁克定坚决拒绝了这一建议。
不久后,日军的一名陆军长官多次上门拉拢袁克定,提供了高官厚禄以诱使他加入伪政府。然而,袁克定经过深思熟虑,最终以健康问题为由拒绝了日军的诱惑,并且亲自发布声明:“因病,我对任何事务不闻不问,拒绝一切来访。”在这一决定上,袁克定仍然保留了作为中国人的尊严和气节。
随着家产耗尽,袁克定的生活变得愈发困顿,餐桌上也没有了鸡鸭鱼肉,只有简陋的窝头和咸菜为伴。新中国成立后,章士钊偶然得知了袁克定的境遇,并在与毛主席的谈话中提到此事,建议为他提供一些帮助。毛主席听后,点头表示:“他曾犯过错,但抗日战争时期,袁克定表现出民族气节,应该给予他一条出路。”很快,袁克定便得到了毛主席的特批,进入了文史馆工作,每月领取稳定的工资。
1958年,袁克定在贫困和病痛中去世,享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