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不断的李鸿章,他是肱股之臣,还是世人眼中的“罪人”
创始人
2024-11-01 18:39:47
0

原标题:争议不断的李鸿章,他是肱股之臣,还是世人眼中的“罪人”

在清王朝的角度看,李鸿章真的是做到了力挽狂澜,只不过清王朝腐朽难支,李鸿章无力回天。李鸿章做的很多事情对国民还是有利的,他有他的功绩。现在看来,李鸿章似乎就是个国防部长,军队带不好他要负全责,但他当时作为汉族大吏,军队太强了死得更快,太弱自然也要死,于是李只能在高层和同僚之间,在实力和自保之间寻找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不是为他洗白,他贪污那是没得洗的,且北洋建立在操作和判断上也有诸多值得诟病之处。但客观来看,左宗棠、张之洞甚至他的老师曾国藩,都很难建立起这样实力的一支舰队。因为这需要同时具备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四方面的能力以及厚黑的手段(也不一定多高,但这些能力必须同时具备)。但即便如此,北洋最后还是败了,这也说明清是气数已尽。换言之,如果慈禧本人,或是其他王族有人有这样的能力,建立起庞大的军事力量并且牢牢控制在满人手里,清还真不一定那么快死。

李鸿章根本没到“最高决策层”一员,如果他真能身居最高决策层,甲午战争他才不会打呢,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的真实实力,当时全清廷没有一个比他更了解的。他只是慈禧手中的一枚棋子,用他来制衡外国的入侵和镇压国内造反,但同时也要防着他自己做大(这可见慈禧的政治手腕高超)。

所以在那个局面下,几乎没有一个人能比李做得更好些。用同样的权力,建立出类似实力的军队。换句话说,没有李鸿章,北洋水师很可能根本到不了那么大的实力。看看左宗棠和沈葆桢建立的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南洋水师不说了,福建水师难道在1884年马尾海战会比北洋水师威风不成?所以在看历史时会陷入互为因果的“怪圈”:李鸿章个人能力高→他组建的军队实力更强→清廷仰仗他抵抗外侮(但很多时候钱粮不是中央下发,而需要他自筹)。

等外国一打来,李鸿章树大招风,看起来输的最惨,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不是李的能力,北洋水师或许也跟南洋水师福建水师一个级别。至于说“洋务运动”对改变民族命运的作用大么?我能说,不算很大,但也并不小,至少让中国迈入了近代化的开端,很多技术人才和翻译人才就是在那时培养出来的。

同样在洋务运动中,如果只能挑一个人作为代表,可以找出一个比李鸿章作用更大的人来么?所以中国的洋务派在1860年代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它的含义除了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还要引进西方的机器、技术、人才等等。淮军是李中堂的私人军队,北洋水师也是,慈禧要的就是李鸿章的忠诚,这点到头谁都不能说李鸿章对大清不忠。李鸿章最后的结果还是被慈禧玩死,玩权力斗争,他跟慈禧差远了。

它的“师夷”虽然和“师夷长技以制夷”同属器物层面,但比“师夷长技以制夷”又向前进了一个层次。但不变的依然是“师夷长‘技’”——底层的政治制度是不能变的。而明治维新则是从底层的政治制度到上层的科学技术全盘西化、全盘引进,最后用甲午战争的胜利证明了他们的正确,也让中国人知道光学“技”是不行的,这才有了后来的戊戌变法。李鸿章那个位置谁也救不了中国,左宗棠多活几年,换左宗棠上结局也一样,换地主阶级第一人林则徐也一样。因为他们都是地主阶级,有局限性,在历史课本里已经说得很明确了。因为地主阶级是个矬子,李鸿章是地主阶级里个子高的。捧李鸿章的人没看到本质,李鸿章尽管同行衬托给力,但跟同时代列强比,还是一个矬子。踩李鸿章的人也没看到本质,李鸿章的绝大部分同行比他还失败。

李鸿章的黑点不少,中法战争大清不败而败,阿古柏入侵主张放弃新疆,中俄密约受贿主张放弃伊犁,中日战争保船避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东南互保运动列强正式与地方决定(瓜分)利益(以前是别人来抢,现在是请别人来享用),这桩桩件件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事都是李鸿章参与主导。梁启超判断其贪污数百金,容闳估算其资产四千万两白银。李鸿章确实做过不少有用的事情,洋务运动是其中突出的成绩,北洋水师是其得意之作。然而,李鸿章无非就是想尽办法保住清王朝的皇权护住自己的利益。一旦威胁到自己的利益,威胁到皇权的稳定也就是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什么战船、炮弹,买与不买都是小事。

说他不够强硬,不够坚决,就是因为他有意识要学习西方技术,却没有拼命拼死学习上进的决心。他的眼光始终是狭隘地围绕着大清王朝,而没有真正关注千万民众和国家利益。这导致他学西却只能学皮毛,本质不变。到了大是大非需要放弃个人利益需要破釜沉舟的时候,“皇权制约”的时候,懦弱不前,步步退让,割地赔款,这等卖国行为只会让侵略者变本加厉。

如果清王朝不批准的情况下,李鸿章用别的办法就会被视为清王朝的“叛党”,而不再被重用甚至被问责问斩,他所得的利益就一无所有。换句话说,李鸿章买不买船、用不用心思去壮大北洋水师,他所依以作出决定的判断标准,是清王朝是否同意、是他李鸿章的利益是否保得住,而不是国家民族的利益是否真正需要。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本人就对李鸿章非常崇拜,李鸿章这个时候在清王朝的身份地位,跟伊藤博文不相上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李鸿章是真正手握重兵的人,伊藤博文还得受议会的制约、受天皇的统治。作为大清、李鸿章的对手,日本,从天皇到平民,都一心图强。

左宗棠以后,李鸿章真正手握重兵,没哪个能跟他对抗了。对内联合南洋水师等各方势力,对外联合列强,灭掉慈禧,推翻满清——即使不推倒满清也必须清除保守派,起码让恭亲王这类人上台。所谓破釜沉舟,就是指这个。这样做就必须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为重。以慈禧为首的腐朽清王朝是当时国家生存发展最大的阻力,要进步就必须除掉。

这并没有完全抛开历史环境,李鸿章办洋务这么久,清王朝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阻力他是最清楚的人,他没理由意识不到这一点。其实觉得李鸿章东南互保运动,隐约有这个意向。但李鸿章做不到,他放不下个人利益,在这方面我感觉袁世凯比李鸿章要强。

李鸿章的淮军在太平天国战争中的主要作用,是跟在洋枪队后边捡功劳,顺便屠城劫掠,作用远低于湘军,甚至不如守杭州的左宗棠楚军。其后剿捻,最初的负责人其实还是曾国藩,但是曾在天津教案和剿捻中接连翻车,含恨隐退了。虽然这里边有朝廷故意制衡曾国藩瓦解湘军势力的意图在其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天津教案与剿捻的得利者都是他李鸿章。

而且李鸿章在其后拆散吞并湘军的行动中也是冲在最前边的。至于其他的,收复新疆、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乃至甲午,李鸿章在其中的作用都很难说是有益于国家,民族,朝廷,乃至他所处的封建官僚阶层,真正在所有事件中受益的从始至终就只有他一家,最多在惠及几个党羽而已。

对李鸿章这个人物,我相信很多人都觉得他是很有才能的人,虽有污点但不会特别反感。结合当时时代背景看,李鸿章的确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危局之下,几乎是以一己之力苦苦支撑了几十年,且知道死后会背上千古骂名还要勉力为之,真的很了不起!每一代人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前开拓的,林则徐们发现固守常规救不了国,李鸿章们发现师夷长技救不了国,梁启超们发现变法维新救不了国,袁世凯们发现封建帝制救不了国,孙中山们发现资产阶级救不了国,这些人放在当时的时代都是顶尖的豪杰。辩证地看,李鸿章的功过差不多一半一半,毕竟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是有不少积极意义的。

每个人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李鸿章的目标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但同时也为近代中国做了不少贡献。那个年代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都在找救国出路,不能光以今天人的眼光来判别对错。当然也有不少人明面救国实则为私利,所以很难每个人都下一个完全客观的历史评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人教版PEP五年级英语上册单词... 今天给大家分享:家人们,有没有正在陪娃学英语的呀!今天来唠唠五年级英语上册(PEP)里超重要的这些单...
原创 在...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推翻之后,那时候的人们本以为会过上更加自由,令人向往的生活,没想到是进入到了另一个...
原创 大... 武昌起义以后,全国各省掀起了一波独立的热潮。这些独立的省份中,既有革命党人策划起义独立,也有立宪派组...
原创 大...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原创 太... 中华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夏商周的奴隶制社会到秦皇汉武的封建社会,中国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始终走...
原创 吴... 朝廷的更迭期间总是名不聊生、天下大乱,多方面的势力水火不容,争得你死我活。很多势力在这时起义造反,或...
原创 吴... 刘玄初:清初战略大师,险颠覆清康熙,因吴三桂救子心切功亏一篑 关于刘玄初的生卒年份和早年的事迹,其...
原创 她... 在民国丽人王映霞的一生中一共经历过两个男人,郁达夫可以算得上是最富有激情的那一个。在还没有追到王映霞...
原创 恭... 恭亲王是晚清时期,一个被后人赋予巨大希望的人。很多人觉得,如果当初道光皇帝不是选择咸丰,而是选择恭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