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史记·高祖本纪》”
秦朝末年,纷争四起,神州大地上战火不断,各路人马并行,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平民起义军,以陈胜吴广为首,喊出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类是楚国后人,以项梁为首,拥立楚国皇室为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启了光复楚国的反秦大战;另一类就是沛县泼皮,大混混刘邦。
灭秦之战,一打数年,自项梁死后,楚军便以项羽为首,项羽此人众人皆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但“物过刚则易折”,项羽在灭秦之战中可以说是众人信服的存在,但守土远比拓土难,灭秦之战结束了,瓜分土地的楚汉之争就开始了。
其实楚汉之争,说白了就是小朋友,排排坐,吃果果,你多一个,我少一个,每个人都想在战争中收获更大的利益,争取各自利益时,英雄的名号就不够看了,谁可以带领大家分得更多的资源,谁能不计较之前的磕磕绊绊,给与自家更广阔的的前程,大家就跟谁。
所以,混混出身的刘邦便显现出来了,首先,他为人仗义,在楚军麾下时,收揽了一帮谋臣良将;其次,刘邦此人善用人,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刘邦知人善用,让每一个能人异士都能一展所长,靠这些优良的品质,历经四年时间,到公元前202年,刘邦集团终于获得了这场大战的胜利,建立了汉朝政权。
政权初建,开始分封诸王,之前追随刘邦的异姓兄弟、以及本家的子侄都有封号,唯独其大哥之子刘信没有封赏。据传其原因竟是其长嫂于饮食上苛待过刘邦,使已为皇帝的刘邦记恨不已,甚至逼迫其长嫂每日食用肉羹,直至一个月后其跪地求放过为止,原因真的是这样吗?恐怕还要从刘邦少年时期说起。
一、草根皇帝刘邦的成长之路
刘邦此人,生于楚国丰邑,历经楚、秦、汉三国,少年的刘邦崇尚信陵君,拜在了信陵君顾宾张耳门下,其吃穿用度皆有张耳报销,过了一段不愁吃喝的潇洒日子。可是好景不长,秦一统六国的车轮袭来,张耳作为魏国县令收到秦军的通缉,刘邦只好回到家乡,过上了农夫山泉有点田的日子。
但曾经的日子总是难以忘怀,刘邦虽然回乡了,依旧不改曾经的作风,四处交友,仗义疏财。但是刘邦有财吗?作为一个不从事生产,只知交友的刘邦来说,肯定是没有的,就连他本人的吃饭问题都是东蹭一口,西蹭一口,所以他经常带着朋友到大嫂家吃饭。一来二去,惹人嫌恶。
就连他父亲,也常常指着刘邦鼻子,骂他无赖。谁曾想到,就这样的无赖,在四十岁后带领着一帮兄弟,从微末处逐渐成长为这片土地的主人。
刘邦称帝后,分封诸王,一时间刘姓亲友纷纷赶赴长安,听候分封,其中封王的大多是刘邦的子侄,可其中有一位却迟迟不得封,那便是刘邦大哥的孩子刘信。要知道刘邦二哥刘仲之子刘濞都已为吴王,而在刘邦年少时管吃管喝的大哥之子刘信却什么也没有,这也太奇怪了。
刘邦的老父亲也开始问他“为何独不封伯子信”,刘邦是这样回的“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
原来在刘邦年轻时,带着兄弟们去长嫂家里蹭吃蹭喝时,长嫂不愿提供吃喝,便用勺子刮锅底,表示没有饭了,你们快走吧。结果,刘邦不信,跑过去一看,这不还有吗?原来是嫂子小气,不愿给饭吃,自那之后,便在刘邦心里生了嫌隙。
以如今的眼光来看,一个自己蹭吃蹭喝还不够,拉着兄弟一起蹭,这样的小叔子实在是难以忍受,所以长嫂的做法可以理解,并且后来还是让刘邦看到了锅里有饭,还是愿意给他吃的,刘邦以此不愿给他侄子封王,实在是心眼太小。
最后,因其父亲说情,刘邦不情愿地给侄子封了个羹颉侯的称号,意为羹尽无饭之候,来嘲讽他。当然,也有人戏说,是刘邦逼其长嫂吃了一个月的肉羹,让她跪地求饶后方给的封号,其中真实情况如何,笔者也不得而知,留给大家评判。
二、嫡长孙刘信会威胁到刘邦的地位吗
在近几年,各种关于名著的阴谋论渐行其道,对于刘邦不肯分封刘信的事迹也产生一种不同的声音。
刘信,在内,乃是刘家的嫡长孙,其身份占尽了正统优势,在外呢,刘信年轻有为,他曾以郎中将的身份,从军出征,立下过赫赫战功,算是刘氏家族第二代中的佼佼者,比起刘邦数个不争气的儿子,可谓是少年英才。
而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已经五十余岁,在平均年龄不到四十的古代,这个年纪已经可以说是半只脚迈进棺材里了,此时的刘邦面对着年少有为,身份正统的刘信,心理难免不会忌惮,作为开国皇帝,他自然不会害怕自己的地位被夺走,但是考虑到他的那些不争气的儿子可就不一定了。
如果刘邦死后,刘信势大,而刘邦子孙中没有一个能扛起重任的英才出现,难免不会出现侄子和儿子争天下的局面产生,所以刘邦在世之时,必然需要压制刘信,让其没有出头之地。
如果不是以上原因,刘邦作为曾被后人评价为“心胸宽广”的皇帝,怎会因为其长嫂不给兄弟饭吃的小事而计较数十年呢?
三、刘信对汉帝国的贡献
抛去阴谋论不看,单论刘信此人,实乃一位武能定国,文能安邦的能人,就算不是生于皇室,也能靠自己取得一番作为。
在武力上,刘信早年随军,能征善战,更令人惊讶的是其封侯之后,于古舒城,也就是今天的安徽,修建了灌田8万余亩的七门堰、灌田一万余亩的乌羊堰、灌田两万余亩的曹责堰,历经千年,依旧默默地养育众民,至宋代,庐州刺史刘攽作文记载“虽然,彼贾、濞之死泯灭无闻久矣,而信,至今民犹思而记之,此所谓得乎丘民。”
结语:
历史终究是历史,其是正是非皆是后人所写,就连一贯公正的太史公,也有偏颇之言,更何况其他人?
从汉至今两千余年,真正的历史如何,刘邦究竟是因何原因不封刘信我们不能肯定,但是我们能记得的,是刘邦开创汉王朝的盛举,是刘信修建的流淌千年的利民工事,我们所能了解的当时,也只是历史书上的只言片语,其中内情,不得而知,只能依靠自己的理解去猜想讨论,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参考文献:《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楚元王世家》
本文为 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