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苏州古城小巷
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各个省级机关都设在南京。然而,在清朝时期,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情况。
作为江苏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巡抚并不待在南京,而是一直留在苏州。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其实,并不是巡抚不能住在南京,而是不愿意与两江总督待在同一个城市。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江苏巡抚衙门
江苏巡抚衙门旧址位于今苏州市姑苏区书院巷20号,现存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的大门、仪门、后堂、后楼等建筑。
现由苏州卫生学校保护管理,其门厅建筑为硬山顶,面阔五间23米,进深10米,高大宏伟,可想象当年的壮观规模。可惜主体建筑大堂于1980年被拆除。
苏州巡抚由来
巡抚衙门又名巡抚都御史台,别称抚台衙门。明代开始,专设巡抚为地方最高长官。
明宣德五年(1430)置应天巡抚,驻苏州府,管辖南直隶,即江苏(含今上海)和安徽全境下的江南诸府及江北安庆一府。
清代正式以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长官,总揽一省军事、吏治、刑狱等。
清康熙六年(1667)建立江苏省,乾隆二十五年(1760)设立江苏巡抚,专辖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和太仓直隶州,仍驻苏州府。
辛亥革命后废,改称都督。
为何设在苏州
一般来说,巡抚衙门都设在省会,但也不尽然。在清代,总督和巡抚同称地方最高长官,通常驻于同城。
如两广总督与广东巡抚同驻广州,闽浙总督与福建巡抚同驻福州。
但也有个别地方的督抚分驻两地的,如两江总督驻南京,江苏巡抚便驻在苏州。
督抚争权
督抚同城,本为了督抚间互相监察,以防双方各自在地方上横行霸道。但督抚间素有不和,甚至相互倾轧。
虽说总督的地位略高于巡抚,但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两个官职都属于封疆大吏,总督和巡抚的权力划分存在相互重叠的部分。
故慈禧曾有谕旨:“总督主兵事,巡抚主吏事。”然终难奏效。
那么,督抚不同城,是否就没有矛盾了吗?其实也不尽然。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记载:“两江总督,名为统辖三省(苏、皖、赣)文武,体制甚大,其实权力所到,仅及四府。惟沿江上下提镇等官归其调遣耳。”
江苏巡抚,正二品实际权力很大,为了避免与两江总督的冲突,同时加强对苏松两地区的管理,江苏巡抚一直留在苏州。至于两江总督,则留在了南京。
这样,在清代督抚制事权不明的情形下,江苏巡抚权力仅及苏、松等府,而两江总督权限不出江宁,被戏称为“半省总督”。
巡抚名臣辈出
自明朝以来,江苏巡抚府曾经涌现出许多名臣,他们在治理江苏、为民请愿、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善于理财的周忱
周忱(1381—1453),字恂如,号双崖,江西吉水人。明朝前期名臣,以善理财知名。
宣德五年(1430),授工部右侍郎,奉命巡抚江南,总督税粮。在任二十二年,常私访民间,询问疾苦。理欠赋,改税法,屡请减免江南重赋。与苏州知府况钟反复计算,将苏州一府赋自二百七十七万石减至七十二万余石。其余府按次序减少。
周忱超长时间担任江南巡抚,是因为苏州百姓一再挽留,所以屡次晋级而仍任江南巡抚。而廉吏况钟正是得到周忱的支持才施展自己的抱负的。
刚正不阿的海瑞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
隆庆三年(1569),海瑞升调右佥都御史,外放应天巡抚。属吏害怕海瑞的威严,贪官污吏很多自动辞职。有显赫的权贵把门漆成红色的,听说海瑞来了,都改漆成黑色的。宦官在江南监督织造,见海瑞来了,就减少车马随从。
海瑞兴利除害,兴修水利,推行“一条鞭法”,安抚穷困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称之“海青天”。
海瑞巡抚吴地才半年。平民百姓听说海瑞解职而去,呼号哭泣于道路,家家绘制海瑞像祭祀他。
清正廉明的汤斌
汤斌(1627—1687),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清朝政治家、理学家暨书法家,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正。
康熙二十三年,江宁巡抚出缺,康熙钦点内阁学士汤斌出任,驻节苏州。在江苏任职期间汤斌整肃吏治,惩办贪官,兴办教育,养护民风,江苏吏治为之一变。
汤斌上任后,实行了一些稳定封建秩序的措施,如打击豪强,蠲免苛赋,建立义仓社学,宣传儒家经典,毁弃五通神淫祠等,从而受到康熙帝的宠任而被尊为“理学名臣”。
汤斌自奉极俭,经常采巡抚衙门后园的野菜供膳,豆腐就是美食了,所以得了“豆腐汤”的别名。
汤斌死后,家中仅有8两银子,还是他的朋友送来了20两银子方让汤斌入土为安,将他安葬在宁陵县己吾城。
一丝一粒的张伯行
张伯行(1651—1725),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清朝大臣,理学家。
康熙四十八年,调任江苏巡抚。当时总督噶礼贪横,与张伯行屡屡作梗,康熙五十年,江南乡试副考官赵晋舞弊,发榜后,发生骚乱,应试者抬财神入学宫抗议。
张伯行在会审此案时发现噶礼有牵连的痕迹,而噶礼恶人先告状,遂酿成大案,双双免职。诸多大员袒护噶礼,而皇帝相信张伯行清廉,罢免噶礼,张伯行复职。
张伯行在拒收贿赂时写下这样的句子:“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至今都可以成为官员们的座右铭。
张伯行在外做官三十余年,“未尝携眷”,每次上任,所带随从人员很少。
振灾救民的梁章钜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又字茝林,又号古瓦研斋,晚号退庵居士、退庵老人等。祖籍福建福州府长乐县。清代学者、诗文作家、书法家、书画鉴藏家。
道光六年(1826),调任江苏布政使。在江苏任职8年,曾四次代理巡抚,政绩斐然。
道光十一年(1831),江淮大水灾,逃难者沿江而下,日聚万人,梁章钜捐资劝募或派船护送,或开厂留养。
眷属捐赠棉衣近万件为难民御寒,当地难民无一人饿死或病死,自七月至十月,救济难民约60余万人,百姓赞声不绝。
后修复练湖闸坝,并筹款兴修孟渎、得胜、澡港三河水利,对江苏水利作出重大贡献。
禁烟先锋的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瓶泉居士等,嘉庆进士,清代政治家、思想家。
林则徐曾在苏州担任过江苏按察使(1823—1824)和江苏巡抚(1832—1836),在苏任职近七年。
在任期间澄清江苏吏治,改革审判程序,亲自裁决案件。短短在任四个月内,就把江苏的积压案件处理十之八九,被江苏人民称颂为“林青天”。
同年夏季,江苏大雨成灾,田禾被淹,社会动荡不安,他乘船亲往松江,采用劝平粜、禁囤积、减缓征赋、赈济贫饿等积极措施,解救了濒于饿死的饥民,恢复社会秩序。
他认为江苏之风气败坏,全因鸦片害人,于是下令江苏禁烟。
和平交接的程德全
程德全(1860—1930),字纯如,号雪楼、本良,四川云阳(今属重庆)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宣统二年(1910年),程德全调任江苏巡抚。任职第二年即逢辛亥革命爆发。他在四次上书要求清廷彻底改革而不得答复之后,毅然转向革命,主导了苏州“和平光复”,并传檄江苏全省“和平光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