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蜀汉的历史长河中,魏延公然抗令一事,一直备受争议。那魏延到底哪来的胆子敢抗令呢?这得从他麾下的 3 员虎将说起,这几位可都是连诸葛亮都忌惮三分的人物。
魏延在蜀汉的崛起,那可是一步一个脚印。建安十九年,刘备和刘璋打得昏天黑地,经过两年苦战,终于拿下成都。在这过程中,魏延带着一支不到千人的精锐部队,冲锋陷阵,勇猛无比,直接把刘璋的精锐部队打得落花流水。刘璋手下的刘璝、张任进行反击时,战场上硝烟弥漫,炮火纷飞,魏延眼睛都不眨一下,带着兵就像一把利刃,迅速穿插到敌军阵地,把刘璋军的后路给切断了。就因为这一场战斗,他被提拔为牙门将军,开始在蜀汉军中崭露头角。能完成这样高难度的任务,可见他的勇气和谋略非凡,也为他日后积累威望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治军向来谨慎稳重,而魏延性格果敢大胆,这两人在军事策略上经常意见不合,产生冲突。比如建兴六年,诸葛亮首次北伐,魏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策,他想从子午谷偷袭长安。他觉得夏侯楙胆小怕事,听到他们偷袭的消息,肯定会吓得弃城逃走,这样他们就能一举拿下咸阳以西。但是诸葛亮考虑得更全面,他觉得这计策太冒险了,万一失败,蜀汉大军可就陷入危险境地了,所以没有采纳。从这以后,魏延心里就一直不痛快,觉得自己的才能被诸葛亮给压制了。不过话说回来,诸葛亮对魏延其实也是很器重的。建兴十年,魏延和车骑将军刘琰吵架,诸葛亮可是只责备了刘琰,对魏延却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这明显就是偏袒魏延呀。所以说,诸葛亮对魏延是又欣赏他的才能,又担心他太冒进坏事。
公元 234 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他在临死前,秘密和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安排了撤军的事情,让魏延断后。结果费祎去魏延军营传达消息的时候,魏延一下子就炸了。他说:“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 还说自己怎么能给杨仪这个参军断后。从他这话就能看出来,他这时候就已经不打算听从安排了。他觉得自己有能力继续北伐,不能因为诸葛亮死了就放弃。而且,魏延和杨仪一直以来矛盾就很深,两人在诸葛亮面前都差点动刀子。诸葛亮把兵权暂时交给杨仪,魏延心里肯定不服气。在他看来,杨仪就是个只会舞文弄墨、耍嘴皮子的腐儒,根本不配执掌军权。
魏延敢公然违背军令,除了他自身性格高傲,不甘心听杨仪指挥之外,他麾下的那些悍将也是他的底气之一。他觉得自己在军中威望高,有这些得力手下支持,就算不听从撤军命令,也没人能把他怎么样。
在魏延的麾下,有这么三位虎将。第一位,便是西凉大将马岱。马岱是马超的堂弟,马超临终前,曾郑重地委托刘备好好照顾马岱。后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马岱被调到魏延身边。马岱跟随魏延一起北伐,作战十分勇猛。他在战场上,眼神坚定,挥舞着手中的大刀,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为魏延的军队立下了不少战功。虽说有人猜测马岱被安排在魏延身边,可能有监视魏延的意图,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战场上,马岱确实是魏延的得力助手。
第二位虎将,是王平。王平原本是曹操的部下,后来投降了刘备。他虽然识字不多,但是作战经验丰富,对军事地形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战场上,他总是能冷静地分析局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建兴九年,诸葛亮北伐,马谡在街亭失守,导致蜀军陷入危机。关键时刻,王平率领着自己的一千多人,鸣鼓自持,假装还有伏兵,张郃怕有诈,不敢贸然追击,这才让蜀军有了喘息的机会。诸葛亮去世后,魏延率军烧毁栈道,阻止蜀军撤退,王平站出来怒叱魏延,当场就把魏延不少兵将给叱散了。可见,王平在军中也是有一定威望和影响力的,他的存在,对魏延来说,既是助力,也是一种潜在的制约。
第三位虎将,是张翼。张翼在蜀汉为官多年,对蜀汉忠心耿耿。他作战勇猛,且有谋略。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张翼多次跟随魏延出征,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他总是身先士卒,带领着士兵冲锋陷阵,为蜀汉军队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张翼为人正直,在军中口碑也不错,他对魏延的支持,也让魏延在军中的势力得到了一定的巩固。
这三位虎将,各有各的本事,他们在战场上为魏延冲锋陷阵,让魏延在蜀汉军中的威望越来越高。所以,诸葛亮对他们也不得不有所忌惮。毕竟,这三人要是跟着魏延一条心,在军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弄不好就会对蜀汉的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可惜啊,魏延太自负了,他高估了自己在军中的威望,也低估了违抗军令的后果。当他率军烧毁栈道,阻止蜀军撤退的时候,他的行为已经彻底激怒了众人。最后,王平站出来,一番怒斥,让魏延的不少兵将都离他而去。而一直跟随他的马岱,在汉中城门之前,出其不意地将他斩杀。曾经威风凛凛的魏延,就这么草草收场,实在是令人叹息。
要是魏延能收敛点自己的脾气,遵从军令撤军,凭借他的军事才能,再加上麾下这三位虎将的辅佐,说不定还能继续为蜀汉镇守汉中,在北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蜀汉的历史或许也会因此而改写呢。
好啦,今天关于魏延和他麾下虎将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啦。大家要是觉得有意思,就动动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呗,祝大家都能财源广进,好运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