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毛主席自谦一生只做了两件事,张国焘是如何评价的,美国档案解密
创始人
2025-09-13 19:31:36
0

1976年9月9日的凌晨零点十分,毛泽东主席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83岁。消息传来,迅速震惊了整个世界,媒体纷纷涌向北京,渴望获得这位伟人去世后的第一手消息。然而,尽管各大新闻机构争先恐后地赶来,中央的保密措施极为严密,导致所有记者无功而返,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情报。唯一能够透露的线索是毛主席生前曾自述:“我的一生只做了两件事。”

正当各方媒体都被拒之门外时,《伦敦时报》的记者却另辟蹊径,前往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养老院,寻找毛主席的曾经对手,张国焘,进行采访,询问他对毛泽东逝世的看法。

张国焘是谁?他曾是毛主席早期最大的政治对手。记者的问话让张国焘沉默了许久,低头深思之后,他淡然地回应道:“那个属于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这一简短却意味深长的回答,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历史情感与复杂的心境?毛主席所谓“一生只做了两件事”又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初识毛泽东:失望与鄙视

回溯到1919年,张国焘当时在北京大学攻读,年仅22岁的他因在五四运动中的杰出表现,成为北京学生联合会的领袖。一天,他收到了李大钊的来信,信中提到要介绍一位青年才俊。由于李大钊是张国焘的革命导师,张国焘便毫不犹豫地前往约定地点——北京大学图书馆。

然而,张国焘到达后却大吃一惊,眼前的那位“青年才俊”,并非他想象中的穿着得体、谈吐不凡的学者,而是一个满口南方方言、衣着朴素的普通图书管理员,简直就是一副典型的乡下人模样。张国焘顿时感到非常失望,心中更生出鄙夷之情。尽管这位“乡下人”尽力与他攀谈,张国焘却对其充耳不闻,甚至连对方的名字都懒得问。

这便是张国焘与毛泽东的第一次见面,彼时,两人并未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未曾产生过任何直接的互动。

逐渐拉开距离:革命路上的分歧

时光流转,1921年7月,两人再次坐在同一个会议室里——中共一大。张国焘在大会上被推选为主席,而毛泽东作为普通代表参加,并负责会议记录。虽然张国焘看到了毛泽东在这几年中的快速进步,但内心深处,他依旧对这个“乡巴佬”心存轻蔑与鄙夷。

那时,张国焘的背景和毛泽东有着天壤之别。张国焘出身于江西萍乡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家境殷实;而毛泽东则出生于湖南韶山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张国焘接受过精英教育,毕业于北京大学,精通英语与俄语,而毛泽东虽然也受过一定教育,但主要是通过自学来积累知识。

两人的革命理念更是大相径庭。毛泽东坚信中国的革命应从解决农民和土地问题入手,只有通过动员广大农民,才能实现革命的根本目标;而张国焘则深受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认为应从城市出发,农民的力量仅仅是辅助性的。

这些不同的政治观点加深了张国焘心中的偏见,使他对毛泽东愈发不屑。

张国焘的失败与背离

随着1923年中共三大的召开,张国焘的政治生涯开始出现波动。由于他坚持反对国共合作,导致他未能当选为中央委员,甚至将原本属于自己的中组部部长职位让给了毛泽东,这让他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嫉妒与不满。

在这段时间,张国焘的心态发生了转变。面对革命中的种种困境,他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决策,其中最为致命的便是在被捕后,为了保命,他迅速出卖了自己的革命导师李大钊。李大钊最终于1927年不幸遇害,这对张国焘的良心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然而,张国焘仍在狱中通过巧舌如簧的手段,成功地骗过了共产国际,并顺利回到了中央权力的核心。在这之后,张国焘继续走上了一条与毛泽东逐渐对立的道路。

决裂:长征中的分歧

1931年,张国焘被安排领导红四方面军,驻扎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然而,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猛烈围剿,张国焘选择了撤往川陕地区,并成功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最初,张国焘凭借自己的军事能力取得了一些成效,红四方面军的兵力一度发展到八万余人,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然而,张国焘的投机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最终导致了他错误选择放弃这一根据地,带领红四方面军踏上了漫长的长征。

1935年,张国焘和毛泽东的部队在懋功会师。然而,当他发现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在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战斗后,所剩兵力仅有一万多人时,他心中的野心开始膨胀。在随后的两河口会议上,张国焘坚决反对毛泽东北上的提议,要求南下建立新的根据地,甚至公开与党中央产生了严重分歧。

尽管他最终接受了北上的决定,但在背后暗中却另有打算,最终导致了与党中央彻底的决裂。

叛变与孤独的晚年

张国焘最终的叛变,始于他在1938年4月秘密叛逃到国民党的阵营。虽然国民党高层并未对他重用,但张国焘依然尝试在国民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然而,他的背叛行为令党内的地下工作者愤怒不已,他的劝降反而使地下党员更加坚定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随着解放战争的结束,国民党最终失败。张国焘的命运也随之跌入了低谷。他曾请求与蒋介石一同逃往台湾,但蒋介石此时已无力顾及他。最终,张国焘逃亡到了香港,再带着家人前往了加拿大,住进了多伦多的一家养老院。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的消息传来,《伦敦时报》的记者找到了张国焘,询问他对于毛泽东逝世的看法。面对这个问题,张国焘只是简短地回答:“那个属于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他对于毛泽东及那个时代的冷静评价。

张国焘的历史评价

毛泽东曾评论自己的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推翻帝国主义,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二是发动文化大革命。张国焘对此有过深刻的看法。他曾在1968年表示,毛泽东是一个典型的农民运动主义者,他的眼界非常远,对于国家不平等的现象,他会采取极端手段来加以纠正。然而,张国焘也清楚,毛泽东的本意是追求人民的平等,但由于年老且身边有许多人的利用,文化大革命最终变成了一场浩劫。

1979年12月,张国焘在加拿大去世,终年82岁。若当年他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革命事业,而非陷入个人野心的争斗中,或许他晚年的命运会更加不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沧州庆福茶叶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沧州庆福茶叶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韩培庆,注册资本2万人民币,经营范围为...
上海朱罗茶叶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朱罗茶叶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裴毅南,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
原创 日... 在国际政治的棋盘上,一句“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曾引发无数关注与争议。而如今,一场更为震撼的风暴正...
原创 拥... 在民国时期,不论是蒋介石阵营,还是我军阵营,都有许多杰出的军事将领。为了更好地形容这些将领的军事才能...
原创 《... 分封制是周朝为了巩固政权实施的一个重要制度。周朝最初来自西方的一个小国,但通过分封制度的有效运作,它...
慈善艺术家风采纪实专栏 | 墨...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作者:柯四容 博士来集团武汉世承宏广创作团队 图 世承宏广创作团队编印的书籍图...
原创 夏... 《朝代歌》:从三皇五帝到尧舜禹的相传,再到夏商西周的更替,东周分为两段。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统一的秦...
以影像镌刻百年风华 以诚敬守护...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近日在央视综合频道、央视纪录频道热播的十集纪录片《百年守护》,由中央广...
原创 武...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从镐京(今陕西西安一带)出发,带领4.5万甲士讨伐商朝,首先来到洛阳孟津的古...
高雅艺术润民心 赵季平作品音乐... 2025年“高雅艺术润民心”交响音乐惠民演出——赵季平作品音乐会,11月21日在山西大剧院音乐厅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