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仪式上,获得将军军衔的开国功臣们个个非凡。这些人早在红军时期就投身革命,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与生死考验,身上无不留下战争的烙印。然而,他们幸运地见证了革命的胜利,那一天终于到来了。
55位开国上将中,最年轻的是萧华将军,年仅39岁。而另外两位年轻的开国上将则是40岁的陈锡联和刘震。三位年轻的将军早早获得如此殊荣,令人钦佩。今天我们要重点讲述的是年仅40岁便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刘震将军。
刘震,1915年出生在湖北孝感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刘德显在他降生时,抱有一番希望,希望儿子能够成为像辛弃疾一样的文武全才。为此,父亲给他取名刘幼安,取自辛弃疾的字“幼安”。
刘震的童年并不容易。他在五岁时失去了母亲,父亲便同时肩负起了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责任。除了照顾年幼的刘震,父亲还要侍奉年迈的祖父母,甚至忙碌于田间劳作,一年四季都没有休息的日子。
当刘震十岁时,父亲染上了哮喘,无法再从事重活。这时年幼的刘震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早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15岁那年,红军进入了孝感,开始了土地革命,带领贫苦的百姓走向翻身致富的道路。刘震响应革命号召,加入了赤卫队,投身革命事业。两年后,随着红军扩编,他也顺利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名革命战士。那时,他才17岁,年纪轻轻,却已无畏地投身战斗。
刘震的第一次战斗便令人印象深刻。刚入伍不久,他便跟随部队参加了战斗。面对敌人,他毫无畏惧,凭借手中的大刀,成功俘虏了两名敌军士兵,迅速声名鹊起。
由于表现出色,刘震很快被调到鄂东北道委特务四大队一分队一班,这个班后来走出了三位开国将军:班长陈先瑞晋升为中将,战士刘震和韩先楚晋升为上将。
1932年,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主力撤离鄂豫皖地区,向川陕转移。刘震所在的鄂东北道特务四大队改编为红25军手枪队,成为了鄂豫皖地区唯一留下的红军部队。虽然兵力少,但在徐海东和吴焕先的指挥下,他们坚决抵抗了敌人的围剿,最终稳住了阵地,肩负着红色革命的旗帜。
1934年,红25军在一次战斗中取得了显著胜利。5月6日,在徐海东的指挥下,手枪团成功偷袭了敌军在罗田县的后方仓库。敌军被分兵两路包围,很快就被我军攻破,县长吴炳忠和残余兵力仓皇逃离。
这一胜利不仅让红25军获得了大量的武器和战略物资,还成为了该军队的一次重要胜利。而在回到根据地后,徐海东召开了总结会议,刘震作为党员参加了会议。当徐海东鼓励大家发言时,刘震毫不客气地指出了战斗中的不足,并提出了三条具体改进意见。
他的发言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尤其是徐海东。他认为刘震非常有眼光和远见,果断地称赞道:“刘震同志讲得不错,很有远见,肯用脑,以他的能力我看能当指导员了”。这番话不久后便得以实现,刘震迅速晋升为连指导员。
抗战胜利后,刘震被调往东北,1946年,他担任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司令员。与他搭档的是政委吴法宪,两人在新四军时期曾有上下级关系,如今成为了并肩作战的搭档,合作无间。
在刘震的领导下,二纵成为了东北野战军中的主力部队,尤其是二纵的五师,被誉为最有朝气、突击能力最强的一个师。二纵所向披靡,战斗力十足,被称为“东北猛虎军”。
建国后,朝鲜战争爆发,志愿军派出支援。刘震被任命为空军司令员。虽然中国空军刚刚成立,设备落后,但在刘震的带领下,志愿军空军迅速提升作战能力,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战果。通过边学边战,志愿军击落敌机123架,击伤敌机41架,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刘震将军不仅在军队中有卓越的表现,他的后人也继承了家族的军事才能。三个儿子中,有两人都成为了将军,堪称一代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