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谈
编辑|王图往迹
朱元璋为儿子请教师,教师问:如果孩子顽皮不听话,该怎么办?朱元璋的回答可谓出人意料!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个性的一位皇帝,朱元璋的故事常常引发人们的讨论,其中有一件趣事值得一提:当年,朱元璋为自己的儿子挑选老师时,老师提出了一个经典的问题:“如果孩子不听话,我可以责罚他吗?”
那么,朱元璋是如何回应这个问题的呢?
朱元璋出身贫寒,家境十分贫困,是所有开国皇帝中条件最为艰苦的。即便是汉高祖刘邦的背景也比朱元璋好一些,毕竟刘邦家里还有点儿田产,而且曾担任过亭长,相当于今天的乡镇派出所所长。
然而,朱元璋的背景就更加凄惨了。他的父母是贫困的农民,几乎没有自己的土地。为了维持生计,年幼的朱元璋不得不为地主放牛和干农活,每天都累得不成人形,才会有一顿饭吃。有时甚至因为得罪了地主,连一顿饭都吃不上。
这样的童年使得朱元璋无法像我们今天的孩子一样接受系统的教育。但朱元璋却不甘心于自己的命运,他从小就非常努力。虽然没有机会得到专业的教育,他后来凭借自己的勤奋学习,才有了出色的文化水平。他的诗文、书法都证明了他的才华,甚至他还亲自对《道德经》进行注解,赢得了许多学者的认可。他还主导了《大诰》的编纂,普及法律常识,所有这些都展示了他极高的文化素养。
因此,虽然朱元璋的起点较低,但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弥补了许多不足。正因如此,朱元璋特别重视儿子的教育。他深知自己是从贫困中走出来的,急于让孩子们从小培养知识和素养,避免重蹈自己那种艰难求生的命运。尽管他的大儿子朱标的出生时期正值战乱,但他依然决定为孩子寻找一位合适的老师。许多人建议让宋濂来担任这一职务,这一建议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认可。
宋濂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之一,与章溢、刘基、叶琛并列为浙东四先生,后来也被朱元璋尊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在立场上与朱元璋一致。在明朝的众多开国文臣中,许多人对元朝有着深厚的情感,刘伯温便是典型的例子。朱元璋自然不会选这样的人来为自己的孩子授课,因此,宋濂成为了理想的选择。
宋濂帮助朱元璋起草了许多重要文书,其中《奉天北伐讨元檄文》开头一句便令朱元璋等人拍手称赞。宋濂的立场深得朱元璋的喜爱。两人有过多次交流,朱元璋也对宋濂的学问深感信任,于是他邀请宋濂来做自己儿子的教师。朱元璋对宋濂非常尊敬,也没有采取命令式的态度,而是以商量的语气来提出这个请求。
宋濂当然不会拒绝,经过简单了解后,他便同意了担任这个角色。然而,在离开之前,宋濂突然停顿了片刻,似乎有话要说。朱元璋察觉到这一点,便示意他直言不讳。宋濂犹豫片刻后,问道:“若孩子顽劣,可否处罚?”他的意思是,如果朱标不听话,他是否可以加以训导。虽然宋濂的言辞很客气,但问题的核心已经很明确——是否可以打孩子。
朱元璋听后立刻明白了宋濂的用意,并毫不犹豫地回答:“不死即可。”也就是说,只要孩子没有受重伤,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教训。
周围的人听到这个回答,恐怕都惊呆了。尽管朱元璋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大儿子朱标,他的回答却让人意外。许多人本以为他会做出类似“保护孩子”的回应,但他却出人意料地表示,“不死即可”。这不仅显示出朱元璋的高瞻远瞩,还透露出他对儿子未来成就的深思熟虑。
朱元璋深知,作为一国之君,必须让儿子从小懂得什么是权力,也要明白如何与老师互动。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因为过度宠爱而变得任性,因此他给了宋濂最大的权限。只要不造成严重伤害,宋濂可以毫无顾虑地教训孩子,以确保孩子能够得到真正的教育。
得到朱元璋的授权后,宋濂愉快地开始了对朱标等人的教育。后来,朱标在学业上取得了极大成功,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评价。尽管朱标早逝,但他的弟弟朱棣继承了皇位,并通过靖难之役成功取代了朱允炆,最终推动了明朝的另一个盛世。这一切都得益于宋濂出色的教育。
除了宋濂,朱元璋自己也是一位教育大家,尤其在孩子教育方面,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作为一个曾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朱元璋深知劳动的艰辛,因此他在后宫对孩子们的培养尤为注重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特别强调,皇室子孙应当时刻牢记农民的辛苦,确保他们在位后不会做出危害百姓的行为。
为了使后代皇帝能够体会民间疾苦,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特别的规矩,比如规定每年春天,皇帝必须吃一些野菜,体验农民的生活。这不仅让皇室子孙感受到民间疾苦,还能让他们享受一些简单的食物,保持健康。朱元璋的这些规定反映了他对百姓的深切关怀。
此外,朱元璋特别重视实践教育,为自己的儿子安排了多位老师。朱棣年幼时,朱元璋就安排他跟随一些老将军学习军事。等到朱标去世后,朱棣成为了继承人,接受了更多军事教育。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在后来的战斗中,能以少量兵力战胜强敌,打下了明朝的辉煌。
朱元璋的远见卓识和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为后代皇帝培养了优秀的统治者,也为历史留下了重要的教育遗产。而今天的社会,虽然老师不再有那么大的权力,但朱元璋对教育的重视和对老师的尊重,仍然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