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冬季年末,有一个男婴在京城长安万年县的一户做官的家庭诞生了,这个男婴的父亲名叫韩瞻,当时在朝中的职位是“员外郎”(六品官)。韩瞻看到这个小男婴聪明伶俐、有贵气,给他取小名为“冬郎”(冬天生的好儿郎),正名为韩偓(偓有吉祥贵气的意思)。
韩偓天资非常聪慧,而且出生于一个书香门弟的家庭。他的父亲韩瞻与著名诗人李商隐是同榜[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进士,而且还是连襟(姐姐的丈夫和妹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也就是韩偓得叫李商隐“姨丈”。韩偓的母亲王氏是一个才貌双全的才女,从小就很重视对韩偓的启蒙教育。
那么李商隐为什么会与韩瞻成为连襟呢?说是韩瞻考中进士后并没有马上去做官,唐朝的时候考中进士后还需要到吏部参加“宏词”、“拔萃”两科的复试,再经过最短一年、甚至八年的试用期,如果试用期不合格,须等三年后再进行考试。所以说,古代科举求仕之路如果按正常渠道来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当然也有另类,韩偓的父亲韩瞻也就是属于这一类的情况。韩瞻中了进士后,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看他是一个人才,就将他招到府中做幕僚(相当于参谋、秘书),深受王茂元的赏识、器重,并将女儿许配给他,王茂元还出资在长安城中为韩瞻建造了新居。
有一天,李商隐在京城长安与韩瞻相遇,看到一同中进士的韩瞻正陪着如花似玉的妻子逛街,联想到自己虽为进士,却还尚无任职,仕途不顺,心里有些失落。同榜加好友的韩瞻非常热情,盛情邀请李商隐一同到丈人王茂元的家中做客。王茂元早就听说李商隐才华卓绝,而且气质不凡,就邀请他去节度使府做幕僚,最后还成就了小女儿与李商隐这桩美好的姻缘。李商隐与妻子的感情一直很好,在他的一生中写了很多思念和赞美妻子的诗,比如《夜雨寄北》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有《无题》诗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现时读起这些诗句,其真挚的情感仍然令人感动。
由于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背景,再加上韩偓自小天资过人、博闻强记、勤读诗书,小小年纪就展现出有别于同龄人的成熟和非凡的才能,尤其是吟诗作对。韩偓的姨丈李商隐对韩偓这个“小才子”特别疼爱和赏识。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这年的冬天,当时韩偓刚好十岁,他的姨父李商隐准备前往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府中任掌书记。临行前的一天晚上,韩偓的父亲韩瞻在家中设宴为连襟李商隐饯行,十岁的小韩偓竟能当席作诗一首给姨丈李商隐送别,小韩偓的才华令满座人惊叹,其中他的诗中有“连宵侍坐徘徊久”的句子,连大诗人李商隐都赞叹其诗有老成之风。第二年春,远在四川梓州的李商隐回忆起此事,专门写了一首诗寄给韩瞻,诗的内容是这样的:“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在诗中亲切地称赞小韩偓为“雏凤”,并夸奖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今后必定超过其父亲韩瞻。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