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家族,其根基可追溯至清朝初年。经过多代人的努力,这个家族不仅积累了丰厚的家业和声望,也建立了深远的影响力。家族的盛况达到了曾国藩一生的巅峰,更值得一提的是,曾家一直注重教育,始终保持着人才辈出的家风。由于家族成员的出类拔萃,没有出现过纨绔子弟或败家之人。这样的家族持续繁荣,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堪称家族文化传承的典范。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主角,正是曾国藩家族的后代——曾昭燏。她曾担任南京博物院的院长,在中国的考古学与博物馆事业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祖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她终身未婚,献身于文物发掘与保护工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曾昭燏的结局并不美满。她的生命中究竟经历了哪些波折与特殊的经历呢?
1909年,曾昭燏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荷叶乡万宜堂的一个官宦世家,家族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她的曾祖父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潢,父亲曾广祚是清朝的举人,曾担任江苏候补道。曾昭燏的二哥曾昭抡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化学家,五弟曾昭杰则是书法艺术的巨擘,妹妹曾昭懿则是闻名中外的妇科医师林巧稚的得意门生。身为这样的家庭成员,曾昭燏从小便接受了优良的文化教育和熏陶。12岁时,她进入长沙艺芳女校,开始接受系统的学术培养。1929年,她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成为当时少数的高级知识分子之一。进入到30年代,曾昭燏留学英国和德国,并参加了柏林地区及什列斯威格的考古发掘工作。
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曾昭燏决定回到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时,她受聘于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参与了四川和云南等地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通过研究,她发现云南地区的文化与中原地区有着显著差异,因此她提出了“苍河文化”的概念,这一发现成为了西南地区考古学的重要成果之一。
抗战胜利后,曾昭燏随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回到南京,参与了战时文物清理委员会的工作,并成为了联合国博物馆协会中国的九个会员之一。在全国解放前夕,许多人劝说她前往台湾避难,但曾昭燏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些建议,并且坚决反对国民党当局将文物运往台湾。她指出:“运文物,途中或运到台湾后,万一出现任何损失,责任将由主持者承担,这将永远成为民族的罪行。”
新中国成立后,曾昭燏被任命为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兼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她在此期间,主持了南唐二陵的发掘,为研究南唐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曾昭燏潜心于考古研究,深入探讨湖熟文化与江苏古代文化,做出了独到的学术贡献。
1955年,曾昭燏被正式任命为南京博物院院长,并在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然而,进入60年代后,国内的政治气氛逐渐紧张,“阶级斗争”日益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许多与她亲近的亲人被错误地打成“右派”,她的生活和工作遭遇重重打压。1962年,曾昭燏的恩师胡小石去世,给她带来了极大的打击。尽管她始终保持低调的行事风格,但最终还是未能逃脱被批判、从博物馆被清除、被发配改造的命运。
接二连三的打击给曾昭燏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创伤,她的精神状态逐渐崩溃,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忧虑与压抑。最终,这些种种困扰积重难返,导致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1965年12月的一天,曾昭燏在医院看病后告诉司机,她想去南京灵谷寺散心。司机将她带到灵谷寺,曾昭燏让司机在寺庙下等候,自己则独自一人登上了灵谷寺塔。不久之后,她从66米高的塔顶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她的口袋里,遗留了一张字条,写着:“我的死与司机无关。”
曾昭燏去世后,国学大师陈寅恪写了一首悼亡诗,其中有一句令人动容:“高才短命人谁惜,白璧青蝇事可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