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应该对《三国演义》这本经典之作有所耳闻,其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和刘备更是大家耳熟能详。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诸葛亮的生平与思想。在诸葛亮即将逝世之际,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选择了用“续命灯”来延续自己的生命。他坚持要点燃47盏灯,并声称如果在接下来的七天里这些灯火不熄灭,他便能活下来。然而,这一秘密被魏延得知,而魏延显然并不希望诸葛亮活下去,因为他一直以来都是诸葛亮的对立面,一直想方设法除掉这个智者,眼见机会来临,魏延决定行动。
魏延这一回绝不失所望,他趁机将诸葛亮的灯光熄灭,结果诸葛亮也因此失去了宝贵的性命。诸葛亮不仅聪慧过人,还具备极佳的天文观察能力,早已洞察到魏延可能背叛的迹象。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诸葛亮仍未放弃,他将一些计策和策略传授给他人,安排他们来对付魏延,以确保不留下后患。
魏延之死其实并不意外。他与杨仪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对立,随着诸葛亮的去世,二人都试图各自带领军队作战。当时,杨仪得到了来自某个军队的支持,从而使自己的队伍日益壮大,最终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抗魏延,魏延就这样在权力的斗争中走向了毁灭。
在诸葛亮去世之前,他曾多次企图铲除魏延,因为两人间的纷争不可调和。自刘备去世后,魏延成了实力强大的将领,但依旧未能获得诸葛亮的器重。诸葛亮甚至曾向皇帝提出警告,称魏延有谋反之意,这使得皇帝对魏延也始终保持着戒心,最终导致他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才能。
根据一些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当时魏延确实有出征的意图,但因杨仪的个人恩怨向皇帝谎称魏延有私心,指控他企图造反,实际上并不存在魏延叛国的情形。而最终,杨仪在后来的权力斗争中被刘禅杀掉,真相随之浮出水面,有证据证明他曾试图投靠魏国。作为蜀汉的史官,陈寿在这段历史中保持了模棱两可的态度,没有对刘禅等人的错误决策进行反思。
然而,在刘备离世之前,魏延却一直是刘备所看重的人才之一。在每次出征作战时,刘备都会选择魏延随行,因为他相信魏延不仅具备军事才能,还有着极高的智谋。刘备甚至为魏延的潜力和能力感到欣赏,几乎将他视作自己的三弟,这充分体现了刘备对这一将领的重视与栽培。刘备在世时,曾忠告诸葛亮不要过于信任他人,而诸葛亮未能听从这番良言,致使蜀国最后沦入悲剧。因此,也可以说,正是因为刘备对魏延的过分重用,才种下了诸葛亮心中嫉妒之火,最终导致二人间的生死对立。由此可见,刘备对魏延的信任,恰恰成为了其后蜀汉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