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上海频道
上海西郊,淀山湖畔,朱家角镇依水而生、因水而兴,三国时期已形成村落,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清末至民国时期已是远近闻名的商贸重镇。在今天,走进朱家角,我们仍能看见36座古桥横跨水上,在青砖黛瓦间感受穿越千年的江南脉络,品味“活着的古镇”。2024年朱家角古镇获评“最受入境游客喜爱的十大名城古镇之一”,吸引了大量境外游客前来观赏。如今,角里商贸兴盛依旧,2024年朱家角镇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经济增长活力持续迸发。既江南,又世界,朱家角正以其独特的资源禀赋、浓厚的文化底蕴、核心的政策优势、一流的营商环境激活高质量发展“镇”能量。
9月10日,由青浦区委宣传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展的“看见中国·青浦 Discovering China in Qingpu”微访谈活动,走进青浦区朱家角镇。朱家角城市推荐官王东宁的推介视频《水乡古镇+松弛感乡村 迈向5A的朱家角》展示了这座“宝藏古镇”的厚重与创新。媒体沙龙交流活动上,朱家角镇镇长王峥,青浦文旅集团副总经理王琴,大清邮局主理人、城市推荐官王东宁,角里艺术家联盟成员代表张义良,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贵府等嘉宾齐聚一堂,围绕“既江南 又世界”主题,共话朱家角高质量发展。
深耕江南文脉,打响“最江南”文化品牌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朱家角始终高度注重保护朱家角的空间格局、水系脉络、街巷肌理和历史风貌,全力守护好“一桥一街皆历史,一砖一瓦有故事”的原生环境。放生桥“修旧如旧”,古建筑历久弥新;课植园焕新回归,繁华更胜往昔;大清邮局破圈迭代,变身“超级网红”。朱家角人文历史展示馆建成开放,通过历史文物陈列、沉浸式视频展播等形式,系统呈现全镇的发展脉络、民俗文化和未来愿景,使典籍中的朱家角、文物中的朱家角、遗迹中的朱家角在穿越时空中活态呈现,吸引更多市民游客近悦远来。
不断加大挖掘、培育、扶持力度,引导新型业态和主体在朱家角落地生根。引入大清邮局、上海礼物、舒阅楼、鹤龙美术馆等一批文化消费首店、旗舰店、概念店,全面提升童天和药号、酱园、全华水彩艺术馆等展馆的文化内涵和整体形象。鼓励和支持摇快船、田山歌、阿婆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合沉浸艺术、都市露营、音乐节事等文化社交业态,打造标识性强、体验丰富、包容多元知名潮流时尚目的地。
充分发挥文旅节展聚集人气、带动经济、展示形象的重要作用,打造中国古镇入境旅游第一站。持续深耕“咖啡文化节”“汉风奇妙夜”两大文旅 IP,创新开展“非遗里的朱家角”主题展览,“水岸市集”体验活动,以及船拳展演、快船竞渡、昆曲快闪巡演等特色演出,实现文旅流量与经营效益的双提升。积极对接市文旅部门,计划承办“上海之夜·遇见朱家角——水乡音乐节”,筹备参加上海旅游节花车巡游,提高古镇IP传播力。
提升古镇品质,激活“最江南”文化产业
聚焦“智慧旅游、安全管理、文旅融合、休闲业态”等重点领域,深耕“文、水、火、夜、闲”五篇文章,推动朱家角古镇在创建 5A 景区进程中实现品质与活力的双重提升。
坚持将历史风貌保护置于首位,84处文物保护点和7处优秀历史建筑利用华为底层技术建立数字档案,实现文物多元价值的挖掘和可持续传播。巩固提升传统文化品牌,推动谭盾水乐堂、张军牡丹亭等大师级作品焕新升级,通过“非遗活态化、装置场景化、展演常态化”策略,构建“传统文化现代表达、在地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范式。强化与B站、抖音、小红书、VISA等平台深度合作,推动古镇年轻化、时尚化。
聚焦水路游览体系升级,完成核心水域游船航线优化,开通“放生桥-大淀湖”生态文化航线,还原“舟行碧波间,桥影入画来”意境。系统提升船工文化服务能力,培训多名船工掌握古镇历史沿革、航线景点讲解技能,增强游览体验。同步推进水上活动开发,深化船型文化设计,打造流动文化展窗。
立足景区与社区深度交融的独特属性,突出“生产区+生活区+生态区”融合发展新格局。将古镇旅游区科学划分为内围、外围两大区域和八大网格,已抽调5名网格长、8名街长、163名网格员组建专项巡查队伍,实现“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全域覆盖”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启动“角里长安”安全提升行动,加大古镇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力度,重点推进燃气入户、5G 网络全覆盖及电力扩容工程等,提升市政基础承载能力。
提升夜间场景、水岸体验、品质住宿等业态运营模式,推进沉浸式光影夜游项目,以淀浦河为核心,通过文化场景再造、光影互动、实景演绎、游船体验的多元形式,激活古镇夜经济。盘活古镇存量物业资源,打造水乡特色度假酒店与精品民宿集群,构建集“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秀、夜读”于一体的文旅夜间消费集聚区,力争实现夜间旅游收入占比提升至30%,形成全天候、多维度的消费生态闭环。
针对古镇业态单一(餐饮及低端零售占比过高)、留客能力弱等问题,强化资源整合,“因房施策”盘活区镇两级房源 242 套。创新实施“分类评估、动态调整、前置研判”业态准入管理机制,筛选适配古镇气质的文旅项目与特色业态,建立“鼓励、限制、禁止”三张清单,争取逐步将低端餐饮、小商品零售占比从 60%压降至30%。坚持项目导向,按照“开业一批、 开工一批、招商一批”的工作思路,确定一批项目:开业一批,成功引进井亭民宿、桥头小酒馆、玉兰角里等一批兼具文化底蕴与市场潜力的优质业态,形成 “一店一故事、一铺一风情”的业态格局。开工一批,推进原朱家角人民医院及财苑宾馆存量资产盘活升级工作,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区域功能联动发展。招商一批,利用原朱家角工人俱乐部和王昶纪念馆,与云隐东方、原舍、花筑奢等民宿品牌等对接洽谈,打造一批精品民宿项目。
2024年,朱家角古镇接待游客超547万人次,其中30%为境外游客,约164万人次,结合朱家角古镇“中国古镇上海入境旅游第一站”的定位,青浦文旅集团从深化文化内核、优化业态布局、创新宣传推广等方面精准发力,助力“最江南”文化品牌走向世界,为古镇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文化是古镇的灵魂所在,是“最江南”文化品牌的根基与命脉。青浦文旅集团高度重视古镇保护开发的顶层设计,锚定国家5A级景区和长三角文旅融合示范窗口建设这一目标,围绕“文化复兴、数字赋能、主客共享”等核心理念,全力推动古镇保护开发品质提升策划和行动方案的编制工作,更科学有效的指导古镇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文旅集团立足古镇实际,结合业态布局规划,积极引入多元化、高品质的业态,力争形成以文化体验、非遗传承、智慧旅游、特色餐饮、精品住宿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为“最江南”文化品牌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特别是在海外媒体中,通过市文旅局官方海外账号和其他优质媒体资源,把朱家角古镇的独特魅力传递到他们视野中,消除“宣传推广上的最后一公里”,提升朱家角古镇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提升产业能级,打造“最温暖”营商环境
今年朱家角镇把制度创新这项工作列为优化营商环境核心任务之一,专门制定了《朱家角镇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从持续优化提升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出发,提出30条具体要求。比如建立法治护航机制、规范市场秩序、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文环境。希望通过制度让企业在这里办事更省心、发展更安心,切实提升企业的获得感与满意度,真正感受到政策的温度。
朱家角镇制定了“企业走访+精准施策”的机制,比如今年,上海东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高管因异地调动找不到合适住房,员工又抱怨通勤难。镇企服中心得知后,主动对接园区人才公寓,不仅争取到租金优惠,还帮高管定制了装修精致的住所;针对员工通勤问题,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访谈等方式,精准收集200余名员工的通勤起止点、出行时间、期望线路等需求数据,绘制详细通勤热力图,并积极与专业客运公司磋商,规划出3条定制公交线路,实现“家门口到厂门口”的无缝衔接。现在员工通勤时间平均缩短60%,人才流失率下降了35%,企业反馈说“这才是真正把服务做到了心坎里”。
今年为止,朱家角镇已经帮47家企业申请了补贴,总额超294万元。更重要的是,有专门的“企服专员”主动上门,把政策翻译成企业能听懂的“大白话”,专员通过筛查数据主动联系。这种“政策找人”的模式,就是要让企业少跑腿、多受益。
今年朱家角镇联合中共工商银行举办了“她力量 创未来”女企业家沙龙,30多位来自智能制造、文旅、数字贸易等领域的女企业家聚在东方绿舟,活动不仅政策解读、实务培训,还有丝巾美学体验这样的文化活动。活动现场不仅推介了规上企业专项补贴,还围绕家族信托、企业统计规范这些实用话题做了分享。这种“政策+服务+体验”的模式,既帮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又搭建了跨行业交流的桥梁,反响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