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携手北方工业大学等学术团体,在国内多家建筑设计研究机构协作下,举办“守护传承 阐释创新——第十批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暨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全国建筑、文博专家的共同见证下,共推介了100个第十批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由第五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黑河知青博物馆名誉馆长刘树新同志推荐的瑷珲魁星阁名列其中,成为黑河人民足以自豪的一大幸事。
刘树新馆长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古建筑修复、文物保护技术研究等领域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其专业造诣和奉献精神得到了业内广泛赞誉。此次经过认真搜集文献资料、积极向上推荐,终于使“魁星阁”这一饱含历史文化内涵的20世纪建筑精华走出黑河、成为国家级的世纪建筑遗产,为黑河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魁星阁简介
瑷珲魁星阁原名魁星楼,建于1900年3月,位于黑河市瑷珲镇东南,东临黑龙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瑷珲新城遗址)唯一不可移动文物,是古城瑷珲由毁到兴、中俄近代史的历史见证,是黑龙江将军衙门府、瑷珲古城的仅存唯一建筑。
瑷珲魁星阁建筑高16米,底边各长8米,建筑古朴浑厚,气势宏伟,为砖木结构的方形塔式建筑。一至二层为青砖垒筑,楼顶部为木制亭阁,雕梁画栋,浓墨重彩,红漆木柱与凭栏,绿色琉璃瓦盖,横梁有龙头斗拱,四角正檐各饰有祥兽和吻头,阁内供奉魁星神像。
瑷珲,是我国清代抗俄历史名城。1683年,清政府为防御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在精奇里江与黑龙江汇流处瑷珲,建立黑龙江将军衙门府,任命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1685年瑷珲迁址新城。瑷珲在抗俄斗争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雅克萨之战的指挥部,是中俄《瑷珲条约》签约地,也是震惊中外的庚子俄难发生地。
瑷珲新城建立后,历任黑龙江将军为了巩固和保卫边疆,极为重视经济、军事和文化建设。二十世纪初,瑷珲新城正值全盛时期,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为企盼“文运昌明”,供奉祭祀魁星,促进边疆文化教育事业繁荣,黑龙江将军衙门集资金聚工匠,建星楼筑魁阁,魁星阁由此成为瑷珲人杰地灵的标志。
1900年8月,庚子俄难爆发,沙俄侵略者用武力占领瑷珲,将这座二百余年的古城焚毁,城内所有房屋毁尽为墟,唯独魁星阁得以幸存。据民国瑷珲县公署档案《中国地理大词典县邑调查表》记载:“庚子之乱,全城尽被焚毁,唯此楼巍然独存,实可为古迹之一也。”1907年,经清政府与沙皇俄国多次交涉,瑷珲得以收复并重建。
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瑷珲,在瑷珲先后设立瑷珲县公署、瑷珲保。1933年至1944年,魁星阁成为日伪军瞭望岗楼,被侵略者霸占。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炮轰瑷珲城时,魁星阁被苏军炮火击中,楼体洞穿,顶棚屋面塌陷。
1983年瑷珲魁星阁首次维修完毕,黑龙江省原省长陈雷为魁星阁题写了“魁星阁”三字匾额。2000年瑷珲历史陈列馆改扩建期间,魁星阁再次维修,经扩建指挥部与国家文物局汇报申请,2001年6月,瑷珲新城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城遗址上唯一幸存的魁星阁成为国家不可移动文物,它的故事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
1904年瑷珲魁星阁
1907年重建瑷珲时期的魁星阁
被苏联红军炮毁前(1945年前)的魁星阁
1980年维修中的魁星阁
2000年至今的瑷珲魁星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