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帅的麾下有“三陈”,其中包括了两个陈谢兵团。这两个兵团的兵团长分别是陈赓和陈锡联,但他们的政委却是同一人。这两个兵团之所以被称为“陈谢兵团”,是因为陈赓与陈锡联都姓陈,且他们的兵团政委是同一位。陈锡联所领导的陈谢兵团,实际上便是二野的第三兵团。
第三兵团是二野的核心兵团之一,统领着三个军,这三个军的军长在我军中都享有极高的声誉。然而,在1955年授衔时,这三位军长都仅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在这三位军长中,有一位经常被误认为是上将,但他未来的发展却并不顺利。
第三兵团第十军的军长杜义德,也是第三兵团的副司令员,他是一位勇敢且富有谋略的将领。杜义德出身贫苦,曾经做过学徒,也当过长工,在家里备受压迫。1929年,17岁的他参军,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
那个时候,红军正处于扩充阶段,蒋中正尚未对我军发起全面围剿,我们的力量正快速壮大。杜义德参军后便开始参与土地分配,和其他贫苦农民一起争取生存。农民有了土地,大家能够温饱,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
1930年,年仅18岁的他顺利转为中共党员,正式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那时,蒋中正名义上已统一了全国,然而他将矛头指向了苏区,开始了对红军的大规模围剿。面对蒋军的强大压力,我军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展开了反围剿斗争。尽管敌人兵力占优,我军凭借灵活的战术,屡屡打败了蒋军,使其陷入困境。
杜义德在多次反围剿战斗中表现出色,逐渐晋升,直到西征入川北时,已经成为了团政治委员。此后,他参与了长征,并在到达陕北后参加了西路军的西征,途中历经重重困境,屡次遭遇失败。
尤其是在西征过程中,杜义德孤身一人,忍辱忍苦,最终成功返回延安。回到延安后,他在组织安排下进入抗大学习。抗战爆发后,他加入了129师,并在冀南军区工作。
在解放战争时期,杜义德成为了刘邓麾下的一员大将,开始担任六纵政委,参与了大别山、淮海战役等关键战斗。尽管他是政委,他的战斗才能丝毫不逊色于军事指挥员。很快,上级发现了他的军事才干,杜义德在六纵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随着1949年部队整编,二野成立,杜义德被任命为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同时兼任第十军军长,这充分证明了上级对他军事能力的高度评价。他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命,并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屡次为我军立下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军事冲突减少,杜义德开始从事政治工作。他先后在沈阳军区、海军担任过副政委,并在兰州军区担任司令员。陈锡联麾下还有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将领,名叫王近山,他是李云龙原型之一。
王近山,以其外号“王疯子”而广为人知。王近山的外表并不具备凶悍的气质,反而显得儒雅书生气息十足。可一旦进入战场,他却表现得异常勇猛,敢于肉搏敌人,毫不畏惧。某次反围剿中,敌人猛烈进攻,我方火力不足,王近山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亲自带领部队展开白刃战。
他与敌人激烈搏斗,甚至在失去武器后,依然赤手空拳继续与敌人拼杀。最终,他在一次跌落山崖的过程中,将敌人压制住,捡回了一条性命。正因他在战场上近乎不顾生命的表现,他赢得了“王疯子”的称号。
在抗战期间,王近山曾带领部队消灭了100多名日军军官,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士气。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多个重要战役,始终表现得勇猛异常,成为中野的王牌之一。无论敌人如何强大,他总是冲锋在前,毫不退缩。
经过全军整编后,王近山成为了第三兵团副司令兼第12军军长。按照他的资历和能力,他完全有资格担任兵团司令,但由于中野仅有三个兵团,最终刘邓选择了更为稳重的杨勇担任兵团司令。然而,王近山建国后并未获得应有的发展,他被降职为大校,并被调离部队,担任农场厂长。
曾绍山则是十一军军长,抗日战争时期的优秀将领。抗战初期,他多次伏击敌人,表现极为突出。特别是在百团大战中,他始终坚守在一线,指挥部队攻占敌人多个据点,突破敌人封锁,挽救了根据地的未来。
在淮海战役中,曾绍山首创了步炮协同战术,“反坦克组合拳”,成功摧毁大量敌人坦克。在渡江战役中,他运用声东击西战术,成功包围敌军,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曾绍山的指挥才能在战场上得到淬炼,屡次取得显著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曾绍山继续参加抗美援朝,为新中国的安定作出了贡献。回国后,他先后担任了旅大警备区司令员、大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直到晚年,他还在济南军区担任了顾问。1995年,戎马一生的老将军在济南去世,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