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暮色笼罩大地,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依旧灯火通明。年轻的情侣驻足于毕加索的绘画前,孩子们在数字“金陵图”前互动打卡……这样的场景,正悄然成为城市夜晚的新风景。
近年来,“夜间博物馆”逐渐成为人们热衷的新兴话题。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尝试在夜间开放或是延长开放,以满足大家下班、放学后的文化消费需求,提供不一样的参观体验。德基艺术博物馆更是开创了常态化运营的“零点博物馆”,试图让“逛博物馆”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
对于公众而言,夜间博物馆不单单只是提供了一个避暑纳凉的好去处,更是开启全新的文化夜生活。灯光下的画作更显静谧,音乐与诗会活动让艺术变得可触可感。数字技术的融入带来更多的惊喜,AI互动、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不再是被动观看,而是成为艺术体验的参与者。
这种变化悄然重塑着城市文化生态。晚间时段释放出新的文化消费潜力,周边餐饮也因此受益。更重要的是,它让艺术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夜间休闲的自然选择,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之物。
与诸多博物馆在特定节假日的“延时开放”或“夜场活动”不同,德基艺术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便实施常态化夜间开放模式,2024年至今,更是将每日开馆时间延长至夜间24点且全年无休,不仅是全球唯一常态化的“零点博物馆”,更是全球开放时间最长的博物馆。
提及当初这一“常态化夜间开放”模式的决策是如何产生的,德基艺术博物馆馆长艾琳坦言,一方面,是源于观众对于夜间走进博物馆参观、了解文化艺术的强烈需求。“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博物馆都只在白天开放,这跟人们的工作时间几乎重叠,所以观众会选择在周末或是节假日扎堆儿走进博物馆参观。因此,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若将博物馆开放至零点,那么让观众可以摆脱时间的限制,在下班后、晚饭后的闲暇时光更加从容地走进展厅去欣赏艺术,从根本上实现‘看展自由’。”艾琳说。“而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倡导这样一种概念,那便是逛博物馆,应是融入到日常生活方式中的一种选择,而非偶发式的、阶段式的走入。它应该是一个常态化的状态,我们相信文化艺术本身的力量。”
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馆长艾琳
德基艺术博物馆地处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坐落于被誉为“中华第一商圈”的新街口繁华商业中心,是南京长江路“博物馆大道”的一部分,处于城市商业中心与文化核心地带的交汇处。
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德基艺术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崭新的路径——商业与文化相互赋能、常态化零点博物馆、高科技沉浸体验“人物入画”互动观展……在艾琳看来,一个好的博物馆本身就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也是展示城市文化景观的重要窗口。
“随着中国240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开放,有大量的外国观众来到南京,来到德基艺术博物馆,通过博物馆更进一步地去了解中国文化。曾有外国的游客过来拍YouTube,他们很震惊。他们到中国后去了很多城市,感受不同城市的魅力。当他们在夜里踏入博物馆时,看到博物馆里仍然有很多人,这对他们来说是很震撼的,感觉中国很先进。”艾琳说。也正因如此,德基艺术博物馆展现给观众的,不管是国际重磅级大师作品的“花花世界”,还是具备先锋性、前瞻性的数字艺术家 Beeple 的展览,抑或是数字赋能、人物入画重现古都南京繁华景观的《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其实都是在向能够辐射到的观众去呈现一种更具国际视野、更前沿的文化面貌以及独属于中国文化的魅力。而今的“常态化夜间开放”模式,更是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走在行业前沿,为公众带来了更多选择。
“对于个人来说,让‘逛博物馆’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能够更好地去激活属于每个人的创造力和生活中的新启发。而对于城市来说,当夜晚的选择多了一个‘艺术之光’,当艺术照亮城市生活时,我们能够看到,不管是国际重磅大展,还是当代语境下的前沿文化思索,抑或是在地性的文化连结,其实都可以让不同的观众在这里相互交融,更好地去实现我们文化枢纽的使命。这也是我们认为夜间开放非常有价值的地方。”艾琳说。
Q-北京青年周刊
A-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馆长艾琳
Q 如何确保“常态化”的可持续性?
A 从我的角度来说,大家提到“常态化夜间运营”这个话题时总不可避免地提到它的运营成本,特别是人力的成本、耗电的成本等等。而这个预设的前提是,博物馆在夜间已经开放了,但观众会不会走进去?当观众走进去后,展览的门票收入、教育活动、讲解活动,包括文创消费等等其实都会有一定的提升。当这些都有着显著提升时,那么这种夜间运营能否保持可持续性就已然不再是问题了。另一方面,“博物馆热”本身就已经证明了广大观众对其的需求,只要这种需求还在,那么可持续性就不会成为问题。当然你所呈现的内容一定是要有生命持久力的。我们目前有三场大展,不管是古今中外的,还是科技的、前沿的,抑或是伟大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你都可以通过在这样一个博物馆里体验到。不论是对于第一次来,又或是一次又一次前往的观众来说,都会有非常大的收获。实践下来,我们一方面收获了大量观众的好评,当然这是基于有大量客流的观众。同样的,其他的文化消费也在蓬勃发展。除却我们自己,很多新街口附近民宿店的店主也在跟我们说,民宿的生意也变得越来越好。因为很多年轻的游客,过去可能不会选择住在这附近。但现在他们或许会想将在这个城市旅行的最后一站,安排去博物馆参观,因为它开放得足够晚。
Q 观众对于“夜间看展”这种形式的主要反馈是什么?夜间开放常态化后,是否观察到观众的行为差异?
A 观众肯定是非常喜欢的。首先,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白天孩子也要上学,但他们又希望孩子能够开拓视野,不管是前沿的艺术还是大师的真迹,他们更希望孩子能够在展厅用眼睛真实地去看、去感受,而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描述。所以在过去,周末和节假日可以看到博物馆里面人山人海,有时仅是排队就要排上 1-2 个小时,还不一定能够看得到,这对于家长来说压力是很大的。但现在因为我们在晚上开放,家长可以摒弃这种压力,在饭后,或是孩子做完作业以后,一起走进博物馆,欢度这种属于艺术、属于博物馆的亲子时光。我觉得这是从家长端让我们看到的非常积极正面的回馈。那对于孩子来说,走进博物馆不再是一个知识负担,他们不是来考试的,博物馆有很多方式跟他们产生联结,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收获。我们还看到很多年轻的上班族,下班之后过来,将这里当作是自己的一种精神养分,获得一段独属于自己的时光;也有人会过来约会,一起参加一些博物馆举办的活动,这些都是观众给我们的一些最真实的反馈。
Q 您理想中的“博物馆之夜”应该是什么样的?它应该为市民提供怎样的独特价值?
A 过去我们提到“博物馆之夜”的时候,它就是一个晚上,或是一场Party,也许是纪念性的,也许是庆祝性的,也许是一个有启发性的活动。从我的角度来说,包括我们所有同事在努力实践的这个全球唯一零点博物馆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博物馆之夜”应该是每一个夜晚,它也许不再是博物馆的某一夜,而是我在博物馆的那一夜,或者是每一次我想走进博物馆的那天晚上。因为在我看来,博物馆不仅仅只是提供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能够激发创造力的空间,让公众可以摆脱时间的桎梏,在这种历史、文化、文物、艺术的浸染过程中,去形成自己独特的,具有传统性的世界观,价值观。
文 刘艺琳
编辑 韩哈哈
资料提供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