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英雄,他是袁绍麾下的“五将”之一,也是三国后期曹魏阵营中最为出色的猛将,曹操五子良将中的佼佼者。曹操非常器重这位将领,称他为“得他,如同刘邦得韩信”。
在蜀汉,几乎每个将领都对与他交战心生忌惮,甚至连曾经让曹操差点丧命的马超,与他交锋时也要三思而行。这个人物便是张郃,曹魏的壮侯。
张郃,字子义,来自冀州河间郡(今河北省任丘市),年少时便追随冀州牧韩馥参与镇压黄巾之乱。袁绍成立讨董联军后,接管冀州,张郃便归附于袁绍麾下。张郃在袁绍旗下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河北五将”之一,此外四位分别是麹义、颜良、文丑和高览。他为袁绍集团的崛起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尤其是在击败公孙瓒时,张郃功不可没。
然而,官渡之战成为张郃命运的分水岭。在这场决定性的战斗中,麹义在战前丧命,颜良和文丑也在战斗中相继阵亡,最终张郃和高览投降曹操。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战场上是勇猛的将领,但张郃的智谋同样不可小觑,唯一可惜的是,袁绍未能充分听取张郃的意见,反而偏听郭图谗言,致使张郃最终被排挤。
张郃和高览投降曹操后,曹操并未因其为降将而轻视他。曹操一直强调用人唯才,不论出身。张郃的才智深得曹操器重,曹操甚至将张郃的降魏比作“微子去殷”和“韩信归汉”,并拜他为“偏将军”,封为都亭侯。此后,张郃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屡次升迁,成为曹魏阵营中的重要将领,最终跻身曹操的五子良将之列。
依托河北的地理优势,张郃积极为曹操攻占袁绍的余部,屡战屡胜。尤其是在邺城和柳城的战役中,他屡建战功,被封为平狄将军。之后,张郃又随曹操征讨马超,平定西凉之地,讨伐张鲁,屡屡立下赫赫战功。张鲁投降后,张郃和徐晃一同驻守汉中。
公元218年,刘备进攻汉中,张郃、徐晃、夏侯渊同心协力迎战。刘备亲自带领精兵数万,在夜间发动猛烈攻势。张郃指挥亲兵死守,令刘备无法取胜,最终不得不放弃进攻,并改向夏侯渊发起进攻。但不久后,夏侯渊被杀,曹军士气动摇,局势岌岌可危。此时,郭淮提出推举张郃为帅,令全军将士重新恢复信心。张郃稳重果敢,成功指挥部队撤退,确保了曹军的安全撤离。
与此同时,刘备得知夏侯渊阵亡后曾愤愤说道:“要杀就杀张郃,杀夏侯渊有何意义!”可见,张郃的威名确实令蜀汉将领心生畏惧。
诸葛亮对于张郃的畏惧可见一斑。蜀汉自诸葛亮以后,几乎没有人敢与他直接对抗。诸葛亮在五次北伐中,有两次惨败于张郃的手中,尤其是在街亭一战中,张郃凭借深厚的军事素养和卓越的指挥能力,完美地反制了蜀军的进攻。诸葛亮此后痛心疾首,挥泪斩马谡,街亭一战的失败,标志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惨败。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肩负起托孤重任,制定了新的北伐战略。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诸葛亮认为北伐时机已到,亲自率军驻扎汉中,准备再次进攻曹魏。228年1月,蜀军正式发起进攻。初期,由于曹魏的防备松懈,蜀军迅速攻占了陇右的三郡,但当蜀军进军至街亭时,张郃已领五万大军从陇山快速驰援,直至街亭与蜀军交战。诸葛亮的计划因此被彻底打乱,街亭失守后,蜀军的北伐宣告失败。
公元229年,诸葛亮再度北伐,依旧是张郃出任对抗他的重要敌将。这次,曹魏更是全力支持张郃,派遣大军护送他前往前线。曹叡亲自为张郃送行,并关切地询问战局。张郃凭借对战局的敏锐判断,早已料到蜀军的粮草不足,结果果真如张郃所料,蜀军因粮草匮乏而不得不撤退,张郃再次显示出他出色的军事才华。
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张郃依然屡次克敌制胜,最终让蜀军无功而返。正如《三国志》中所言,张郃“识变数,善处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然而,张郃的命运却在他与司马懿的权力斗争中发生了转折。张郃与司马懿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司马懿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实权,张郃可能成为司马懿的威胁。在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张郃与司马懿一道指挥曹魏军队,与蜀军僵持不下。最终,在一次追击战中,张郃不幸中了蜀军的埋伏,战死于木门峡谷。
张郃的死因,背后或许与司马懿的权谋斗争有关。张郃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时至今日,木门峡谷依然留有张郃的墓地与纪念碑,铭刻着这位英勇将领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