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一枝独秀 两岸同缘——昆曲艺术藏品展”在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临展厅开幕。本次展出的600件昆曲藏品均由杨守松工作室提供,其中80件藏品是今年刚刚自台湾回来的昆曲艺术品。这些珍宝的背后,是两岸绵长而动人的文化情缘。
步入展厅,入眼便是“竹林百贤”,四根倒竖的毛竹上,密密匝匝布满了签名,那是海内外昆曲人到巴城老街,在杨守松工作室留下的“雅迹”,上面有200多位昆曲人的签名,可谓琳琅满目,雅趣盎然。
当然,这只是一个序幕,珍贵的昆曲人艺术品还在后面。不仅有周传瑛、沈传芷、倪传钺和王传蕖等传字辈和大师俞振飞以及赵景深、胡忌、张元和、匡亚明等人的字画、信札、衣物数十件之多,还有传字辈老师“大先生”沈月泉的手抄工尺谱;不仅有南昆代表诸多艺术品,还有北昆大王韩世昌的服饰;不仅有水波纵横的张充和的戏服,还有小到以厘米、毫米计的沈传芷演出用的道具象牙骰子,以及珍贵照片、稀有场刊和资料、黑胶唱片、音响、光盘等……每一件展品背后,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矢志不渝。
开展当日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观,部分港澳曲友也慕名而至。“我的亲戚是位昆曲迷,此次专程从台湾赶赴昆山参观展览。这次展品十分丰富,看到许多从台湾运来的藏品,倍感亲切。”在昆山工作十余年的台胞陈梦君表示,参观完展览后,她对昆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两岸昆曲艺术藏品的展出,能让在昆的台商台胞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播中华文化和昆曲艺术,体现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本次展览离不开“架桥者”杨守松的20年坚守,他既是“昆山之路”的忠实记录者,也是“昆曲之路”的执着守望者。
“我这一生,就八个字:昆山之路,昆曲之路。”已过耄耋之年的杨守松依旧精神矍铄。当被问到对昆山和昆曲的感情时,他总会陷入片刻沉默,明明撰写了6部11卷、共计300万字的昆山专著,却始终难以直言自己对这片土地及其孕育出的文化的深沉热爱。
20年,是人生前进的刻度,也是突破超越的跨度。20年时间很漫长,对杨守松来说却很短。“要快,抓紧,来不及了”的念头始终萦绕在他心头。他的紧迫感源于老一辈昆曲艺术家相继离世的“不可逆流失”。带着这份紧迫感,杨守松从“昆山之路”走上了“昆曲之路”。
前10年,他怀着对昆曲、昆曲人的热爱,先后采访海内外昆曲人数百名,其中70岁以上80多人,先后出版《昆曲之路》《大美昆曲》《昆曲大观》等多部昆曲专著。其中,《大美昆曲》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后10年,由于受带状疱疹后遗症影响,杨守松不能外出奔波采访,但还想为昆曲做点事,于是开始收集昆曲人艺术品。在这个过程中,他得到了昆曲朋友的鼎力支持。《中国昆剧大辞典》主编吴新雷、传字辈后人倪大乾、美国纽约海外昆曲社陈安娜、上海昆剧团周志刚、朱晓瑜夫妇等人,都翻箱倒柜,倾囊相助。10年来,他累计藏品达3807件,包括清乾隆以来的昆剧古籍版本47种430册,其中包括1189件来自台湾的藏品。
“我很早就认识了杨守松,后来排《浣纱记》更是结下了深厚友谊。我选择将昆曲藏品交给他,就是交给昆山。我相信昆山对于昆曲的重视、传承和保护。”周志刚长达23年共39次赴台交流中,他与台湾戏迷陈彬结下深厚情谊。周志刚多次带去个人收藏,陈彬视若珍宝,曾梦想在台湾建立昆曲博物馆,终因种种原因未果。最终她决定让这批藏品“回家”。2025年春节后,七个纸箱漂洋过海,抵达杨守松工作室。经清理登记,共1189件珍贵文物重归故土。
如今,这批回来的藏品与大陆的藏品一起被杨守松收藏。如同海峡两岸人民血浓于水、难以割舍的同胞情谊。昆曲的雅韵流芳,弦歌不绝不仅在戏曲发展史上影响深远,更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桥梁持续传递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艺术魅力。
一个人的坚守,也是一座城的坚守。杨守松从“昆山之路”到“昆曲之路”的一生,也是昆山城市发展从“经济崛起”到“文化坚守”的双重进化缩影。“昆山之路”是昆山的底气,“昆曲之路”是昆山的底蕴,昆山有底蕴也有底气,有责任更有担当,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丰富多彩的内容、惠民共享的理念,为戏曲的时代演绎铺就“一条路”,让戏曲百花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在昆山的大街小巷,“转角都是戏”的艺术氛围是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戏曲百戏博物馆、昆山当代昆剧院、昆山梁辰鱼昆曲剧场、28家“江南·昆曲小剧场”;文旅街区、口袋公园植入昆曲艺术特色元素;推出“异曲同工”昆曲主题咖啡,打造昆曲主题旅游线路……昆山真正实现“转角都是戏、移步皆有韵”的城市戏曲新格局。
戏曲的活力源于民间。昆山举办“家门口赏好戏”活动,与社区、商圈、景区共建百戏驿站和流动戏台,将优秀戏曲演出送到百姓家门口。此外,走进正仪戏曲文化片区、周庄古镇、亭林园古戏台、集宿区等演出场所,打造戏曲文化新空间,融合戏曲演出、戏曲体验、戏曲知识普及等服务,让民众沉浸式感受戏曲魅力。
昆山,恰如一把精美的折扇,一面以经济为骨,书写着改革开放的时代答卷,一面以文化为魂,承载着千年文脉的薪火相传,戏曲的高雅与地区的繁荣交相辉映,古老艺术在新时代舞台上绽放绚丽光彩。
(编辑:晚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