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前,这片广袤的土地被一个名叫阿古柏的中亚军阀占据。阿古柏的崛起并非偶然,他的背后有着强大的外国支持。英国已经完成了对印度的吞并,并计划在新疆扶持阿古柏政权。英国的目标是先从中国手中夺取新疆,再慢慢地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沙俄当时则已经出兵攻占了伊犁,虽然名义上是帮助中国收回失地,但实际上却不允许任何中国人出任该地区的官员。面对这样强大的外部压力,左宗棠要想收复新疆,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经费、兵力和远途行军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装备的劣势。毕竟,在英国和沙俄的支持下,阿古柏的军队无疑拥有了相当强大的武器装备。那么,左宗棠究竟依靠了哪些武器来进行对抗呢?
一、左宗棠倾向使用德国制造的武器
阿古柏的力量相当强大,刚进入新疆时,他手下不过五十余人,但很快就发展到拥有超过五万大军。更重要的是,阿古柏获得了来自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大量先进武器,尤其是1万多支火枪,使得他的军队装备优良,步兵多以火枪为主,骑兵则配备了火枪和腰刀。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左宗棠显然不能仅依靠传统的刀枪长矛来作战。因此,他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先进的武器。起初,左宗棠选择了法国的飞轮炮,这种武器不仅轻便而且威力强大,非常适合战场灵活调度。可是,随着普法战争的爆发,法国战败,飞轮炮的前景也变得不明朗。左宗棠随后将目光转向德国,他发现德国的克虏伯后膛开花大炮和后膛七响枪,不仅性能卓越,而且在多次实战中证明了其可靠性。因此,胡雪岩在负责购买武器时,特别强调采购这些德国制造的武器。德国的克虏伯后膛开花大炮和后膛七响枪在收复新疆的战斗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武器分配的合理安排
左宗棠的武器采购主要由胡雪岩负责,胡雪岩通过多方调查发现,克虏伯后膛开花大炮和后膛七响枪均有现货,而当时左宗棠手中已有一万多支来复枪,但大炮依然是短板。因此,后膛开花大炮成了这次采购的重中之重。出征的每一支部队,至少配备了1门德国制造的后膛开花大炮。以刘锦棠部队为例,他们在西征时装备了2门后膛开花大炮、4门车架后膛小炮以及300支后膛七响枪和80支快枪。此外,其他部队如张矅部也配备了10门连架劈山炮以及1门德国制造的后膛来福线大炮和30支七响后膛枪。可见,左宗棠的部队在装备上早已实现了近代化,尤其倾向于使用德国制造的武器,这与普鲁士当时在欧洲的声誉不无关系。除了这些大炮和火枪外,部队还配备了2万多支林明敦、马梯尼、来福马枪等步枪。在前往新疆的过程中,虽然随行的总兵力超过七万,但真正出征的只有2万多人。原因在于,长途跋涉使得只有身体健壮的人能承受得了艰苦的行军,部分年老体弱或不愿意西征的士兵被留在了后方。
三、先进武器的决定性作用
左宗棠的军队在武器上的优势对战争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朝巡抚曾上书慈禧太后,称左宗棠的军队装备非常先进,若没有这些武器,即便是孔明再世,也难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具体到战斗中,先进武器的作用尤为明显。例如,在1876年6月的古牧地之战中,清军遭遇了顽强的抵抗。当时,清军使用了克虏伯后膛开花大炮,一炮打倒了城墙的一半,随后配合其他火器,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在1877年3月的达坂城之战中,刘锦棠带领的主力部队使用德国制造的大炮和步枪,多次对敌军的炮台和城池进行轰炸,最终一枚炮弹意外落入敌方火药库,导致整座城池被炸翻。这些先进的火器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左宗棠的军队战斗力,使得他们能够在与阿古柏的战斗中占据上风。
总结:除了胡雪岩的帮助,左宗棠还通过其他三条途径获得军火。首先,他在兰州本地设立了火器制造局,模仿生产德国的克虏伯后膛大炮和后膛七响枪;其次,他从京城调动军火补充;最后,他还试图从沙俄处购买军火,尽管这条路异常艰难,因为沙俄不可能甘心将武器卖给清军。然而,通过间谍渠道,沙俄确实有意通过间接方式向清军出售军火,但这一阴谋最终被左宗棠识破。因此,左宗棠凭借这些途径成功装备了强大的军队,为收复新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