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蜀汉后期的东征大将军,实际上并不应该死于非命。后世学者普遍认为,魏延的死亡完全是由于他个人性格上的缺陷,过度的自信和骄傲。
魏延在蜀汉后期是少数几位仍能支撑国家防线的优秀将领之一,凭借过硬的武力和极高的实战能力,他是蜀汉对抗曹魏的重要力量。然而,魏延性格孤傲,往往自视过高,不愿与他人合作,这种态度让他很难赢得同僚的认可,尤其对比自己能力稍逊的文官和其他武将,他常显得高高在上,蔑视他人。
当诸葛亮在世时,魏延尚且能有所收敛,因为诸葛亮是唯一能够压制他的人。而诸葛亮去世后,魏延的性格变得更加张扬,肆意妄为。魏延与杨仪同为东征的主力之一,但两人水火不容,矛盾日益加剧。
诸葛亮在临终时意识到魏延有反骨,深知他日后可能造反,于是交给了马岱一个锦囊,让他在万不得已时使用。马岱严格遵照指示,将锦囊带在身边,等待时机。至于马岱为何被雪藏,实际在于他哥哥马超临终时与刘备的对话,可能揭示了刘备希望保护马岱的用心。
魏延的过度自信让他在诸葛亮去世后,开始妄图挑战权力结构。他认为自己足够强大,甚至在气氛紧张的情况下,常以“大将军”的身份指挥军队,傲慢无礼,招致了广泛的不满。尽管如此,魏延并未察觉到自己与其他官员的疏远,导致他在军中失去了人心。得知诸葛亮将东征大权交给杨仪后,魏延心生不满,意图反抗,试图夺回指挥权。
魏延的举动,尽管并不打算直接造反,但他的行为已经接近了叛乱的边缘。此时,杨仪察觉到魏延的意图,迅速向后宫报告,局势愈发紧张。魏延的自大让他在军中大喊“谁敢杀我”,而实际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单独战胜他。正因如此,他才敢如此肆无忌惮。
然而,魏延的命运早已注定。当马岱看到局势紧急,翻开了锦囊,里面赫然写着:“若有人大叫三声‘谁敢杀我’,立刻斩杀此人”。魏延的嚣张再次激起了马岱的决心,见他第三次大喊,马岱毫不犹豫,果断行动,魏延当场丧命。魏延的傲气和自视过高,使得他未能意识到潜伏在身边的威胁,这才导致了他的死。
至于为什么马岱能执行这个任务,诸葛亮选择他斩杀魏延,关键在于马岱和马超的背景。马超和马岱曾是曹魏的敌人,极具忠诚度。马超在曹魏招安马腾后,被曹魏出尔反尔所激怒,最终与马岱一起投奔蜀汉。刘备对这两位深为器重,尤其是在他们为报家仇投奔蜀汉后,诸葛亮也极为信任马岱。
而在诸葛亮去世后,马岱开始逐步隐退。马岱的政治经历让他对战斗和政治斗争产生了厌倦感。马岱更愿意安度余生,而这也符合马超临终时对刘备的嘱托:“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这句话表明刘备应当保护马岱的生命,保全马氏家族的唯一血脉。因此,马岱被留在了蜀汉后宫,得到保护,并逐渐退隐。
马岱虽然因斩杀魏延而声名显赫,但他同样是蜀汉重要的战将之一。在诸葛亮时代,蜀汉鼎盛,马岱的功勋可能并不如他的哥哥马超那样显赫。但正因为马超的临终遗言,刘备的后继者们始终保护了马岱,未让他因魏延事件遭遇政治风险。因此,马岱在三国战乱中,最后过上了少数能“独善其身”的生活,享年安稳,直至去世。
总结来看,马岱的生涯和选择反映了他一生的智慧与谨慎。虽然他在魏延事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但他的实际功绩和生涯远超这一事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