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自古便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陆羽《茶经》到现代茶艺复兴,茶文化承载着千年文明的精髓。然而,对于许多初涉茶道之人,心中常存一问:喝茶,需要很懂茶吗?
许多人望茶生畏,大抵是因茶文化过于深奥。什么绿茶、红茶、白茶、黑茶,又有什么明前、雨前,炭焙、日晒,水要几分烫,壶要什么材,规矩繁多,令人却步。茶桌上,泡茶新手战战兢兢,生怕一步差错便贻笑大方。
这种敬畏之心固然有其道理,中国茶文化确实博大精深,但若因畏难而不饮茶,岂不是因噎废食?茶之本意,在于解渴,在于清心,在于交友,在于养性。若将茶束之高阁,奉为只有专家才能触碰的圣物,反倒失了茶的真谛。
懂茶的两重境界
懂茶,实则有两重境界。一重是知识之懂,知晓茶叶品类、产地、工艺、泡法等技术性知识;另一重是感受之懂,能体会茶之韵味,感知茶与心的对话。
前者固然重要,但若止步于此,则沦为茶之奴仆,而非主人。后者虽看似玄妙,实则人人可及。一杯茶汤入口,或觉苦涩,或感甘甜,或生津止渴,或神清气爽,这些都是真实的体验,不需要专业知识也能感受。
茶之道:从口腹到心灵
喝茶的过程,是一个从口腹之欲到心灵享受的升华过程。初饮茶者,关注到的是茶的解渴提神作用;稍进一步,开始注意茶之香气与滋味;再进一步,则能体会茶之韵味与精神。
中国文化中的“道”,往往不在于繁复的仪式,而在于简单生活中的深刻体会。禅宗讲“平常心是道”,皆表明至高道理就蕴含在日常琐事之中。喝茶亦然,不必等到成为专家才敢举杯,恰恰是在一杯又一杯的茶汤中,我们逐渐接近茶的本质。
如何以平常心品茶
对于想要接触茶却又担心不懂茶的人,其实不用有很多顾虑:
其一,放下顾虑,从尝试开始。很多茶叶不需要复杂的泡茶技巧,即使简单冲泡,也能展现良好风味。
其二,注重自己的感受,而非他人的评价。茶是喝给自己喝的,不是喝给别人看的。苦辣酸甜,各有所好,不必迎合他人的标准。
其三,循序渐进,自然深入。若对茶产生兴趣,自会慢慢了解更多知识;若无兴趣,仅作为日常饮品,亦无不可。
其四,茶的本源是解渴、清心、会友。无论知识多寡,这些基本功能不会改变。
茶中有道,人人可及
回到开篇的问题:喝茶需要很懂茶吗?答案已然明了——不需要,但略懂一些或许更有趣味。
这如同心灵壹号明道所倡导的,茶之道不在高深莫测的仪式中,而在平常的一杯一壶间。品饮心灵壹号明道茶,初闻其香,清幽不俗;再观其色,澄澈明亮;入口细品,回甘生津。即便不懂茶之人,亦能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好的茶叶自己会表达,无需过多解释,正如美玉不需雕琢过多,自然流露其温润光泽。比如心灵壹号明道的正山小种,作为全发酵红茶,茶性温和。在寒冷冬日,当那一杯暖茶入腹,带来的舒适感何须以懂茶为前提?即便不知其发酵工艺的精妙,也能切实感受到它对身心的抚慰。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或许我们只需要简单地泡一壶茶,在茶香中寻得片刻宁静,体会“茶”的真谛——茶之道,亦是生活之道,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等待我们去发现、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