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在中国历史上,李广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作为大汉名将,他始终活跃在对匈奴的战斗最前线,却因为一系列巧合的原因未能获得应有的晋升,这也导致了“李广难封”成为了许多文人表达情怀的主题。尽管历史在某些时刻对李广显得有些不公平,但我们也应从更为辩证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切。汉朝的封爵制度是以军功为基础,理论上,只要斩首千人就能封侯。但李广似乎总是缺少了好运。最初在汉文帝时期,李广因匈奴局势主要是防守,尽管战功赫赫,却没能封侯。直到汉武帝时期,形势发生变化,但李广却因对新战场环境的不熟悉,最终败北。
然而,与李广相比,另一个名将的存在感则显得更为微弱,那便是程不识。李广虽然因《史记》而广为后人所知,但程不识的名字却远没有李广那样家喻户晓。在卫青和霍去病崛起之前,程不识与李广并肩作战,是大汉的双壁之一。当时,程不识也是军中冉冉升起的新星。尽管两人都是赫赫战功的名将,但程不识的名字却一直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为什么同为西汉的名将,程不识的存在感却如此低呢?他与李广的差异,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李广一生行军作战,颇为随心所欲,他的部队往往不按常规队列驻扎,表面上看,这种方式似乎能够为军马提供更好的补给,但一旦遭遇敌情,这样松散的阵型往往会导致失败。而李广频繁失败的原因之一,正是这种行军方式所带来的隐患。
与李广的随意不同,程不识的行军极为严谨。他按照兵书的指导行军布阵,从不松懈。他的部队每次出征都要求兵不卸甲、马不卸鞍,并且他对军队管理严格到几乎苛刻,士兵常常抱怨。然而,这种严谨的作风使得程不识的部队在面对突发战斗时,能够做到井然有序,避免了像李广那样的全军覆没。尽管程不识的管理风格并不讨喜,但至少确保了部队的稳定性。
另外,程不识和李广的战绩也有所不同。李广一生勇猛,屡屡主动进攻匈奴,甚至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也敢于迎战,因此他在匈奴中名声赫赫。然而,这种冒进的性格也让李广屡次陷入困境,甚至不止一次遭遇全军覆没的惨败。尽管如此,李广的作风仍使他成为士兵们的英雄,常常能获得他们的忠诚与支持。
程不识则相对保守,他的防守战术几乎完美无瑕。尽管匈奴屡次侵扰,但面对程不识的防守,他们始终无可奈何,最终只能悻悻离去。程不识的战术是稳扎稳打,然而他从未选择主动进攻,错失了许多将敌人一举击溃的机会。虽然从战绩上看,程不识的表现比李广要好,因为他从未失败过,但他过于保守的策略却也让他错失了封侯的机会。
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李广那种“富贵险中求”的精神更能激励士兵。正如兵法中所说,勇者胜,李广那种在绝境中逆袭的精神,往往更能成为后代的楷模。而程不识的防守型战略则过于保守,虽然避免了失败,却也难以激发士兵的激情。最终,程不识的名字也因此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未能如李广那样广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