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很早很早之前,胡建闽南人,以极强的无组织却有序的地推方式,在全国各地,开了非常非常多的,茶叶店。
那是福建茶,第一次走入大江南北、寻常百姓家。
这一点,跟云南茶截然相反。
云南茶,是大家慕名而去,千里迢迢打飞的上门去买。
而我们胡建茶,在改革开放之后最初的那些年,是靠一家一家的私人茶叶店开起来,一步一步的地推推出来的。
从这里来看,云南茶是傲骄的属性多一些,而我们胡建茶,是亲民的属性多一些。
彼时在线下开店卖茶,虽然是一件新鲜事,但也正因为是一件新鲜事,反而,就不那么顺利。
那时候,大家对喝茶这件事,并不是很熟悉,尤其对当时闽南茶人主推的铁观音,就更不熟悉了。
自清朝以来,北方大多数人,是喝茉莉花茶的。
连出身书香门第,来自时髦的十里洋场的张爱玲女士,也是喜欢喝茉莉花茶的。
把茉莉香片拿来做了一部中篇小说的名字,就是最好的例证。
那时候,大多数南人喝绿茶,大多数北人喝茉莉花茶,川藏边疆的人喝黑茶,又称边茶。
至于铁观音,对于中原地带的人而言,有点陌生,比较小众。
闽南人要想成功地打出自己的招牌,很难。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于是,买茶之前试喝,喝过再买,喝高兴了再买,便成为了一段时间之内,铁观音走向全国的,敲门砖。
这就是“茶样”的前身。
彼时,线下有店,茶友买茶可以去店里试喝,就不存在索要茶样的问题。
后来转到了互联网,网上认识的人,想要买茶,但又不能下决定,便会索要茶样,或是收掌柜主动邮寄茶样。
收样后,一一试喝,再问价格,最后决定是否购买,以及购买哪一款或哪几款。
这跟母上大人的年代流行的邮购风潮一样。
是当代电商的前身。
但是现在,没有寄茶样了。
因为,好像大家都变了。
也因为,规则变了。
从前寄茶样,是因为喝过茶样之后,基本上都会买。
而现在,不是了。
去问那些秉持传统销售理念的掌柜、还会给陌生客人寄茶样的掌柜,十有八九会告诉你,寄出去的茶样,石沉大海的多,喝了不买的占大多数。
感慨之后,他们心灰意冷,除非熟客,否则坚决不再寄茶样了。
便宜的茶也就罢了,那些贵的茶,他们也是真金白银拿的货,一泡也要几十块钱,送出去如果没产生购买,成本这块,就负担太重了。
小本生意,亏不起。
另外,从前寄茶样,是因为万一喝了不满意,退货或者换货会很麻烦。
而现在,没有这样的顾虑了。
运费险和退货宝,让身处天南海北的人,都可以享受到退货的便利。
于是,谁还会索要茶样呢,太麻烦了。
直接买。
喝了不满意,还能全退,占大便宜了。
所以,前面,有茶友来问村姑陈,哎,你们家有茶样吗?
村姑陈的回答是,没有哦。
我其实也曾经寄茶样,一次寄五六泡七八泡,结果,茶样寄出后就联系不上对方了。
还有,喝到了觉得不错,但问过价格之后就没有下文的,也很多。
时间一长,对于来要茶样的茶友,就没什么热情了。
毕竟,顾虑如此重重,与茶,并非良配。
从私心而言,如果连几十块百来块的买茶试喝的钱都不愿意出,只想白喝白拿,又怎么可能是真心爱茶呢。
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
我们诚心所交,亦希望对方是真诚相待。
真爱茶的,喝一斤也是请得起这个客的。只为蹭茶的,喝5克都觉得是浪费。
我本将心向明月,不愿明月照沟渠。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