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吴三桂的立场时,其实并不需要过于纠结。考虑到当时的复杂局势,即便吴三桂拼尽全力将清军挡在山海关外,也只能迫使清军改变原本的入关路线,根本无法真正阻止清军的入侵。此时,整个漠南地区早已完全沦陷,清军对中原的威胁,已经不再单纯来自东北,而是整个北部边防地区。就李自成的能力来看,他根本无法有效保证北部边境的安全。
漠南沦陷,清军对中原威胁愈加严峻
常常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清军的威胁主要来自东北,但这一局面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随着蒙古各部接连战败、投降,漠南的广阔地区早已被清军完全占领。清朝的军队在这种背景下,迅速通过联合蒙古各部,形成了对中原地区的全面威胁。
在山海关的防线难以攻破时,清廷自然加大了向西扩展的力度。他们接连击败了那些分散的蒙古部落,逐步稳定了北方,形成了从全方位压制中原的格局,并为之后的入关铺平了道路。
早在努尔哈赤时期,科尔沁部和扎鲁特部等蒙古部落就在后金的联姻攻势下投降了,而其他像土默特部、喀喇沁部等蒙古部,为避免遭遇报复,也很快归附了后金。
皇太极继位后,把战略重点转向了库图克图汗。1628年,皇太极派遣贝勒阿济格与喀喇沁部联合攻打库图克图汗。同年九月,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前往绰洛郭尔,蒙古的诸部纷纷响应,库图克图汗在这个时候已经陷入孤立,最终被迫撤退至归化城(即今呼和浩特)守城。
1632年4月,皇太极再次亲率大军,联手蒙古各部向库图克图汗发起进攻。面对数量远超自己的敌军,库图克图汗只能放弃归化城,向西逃亡。但由于局势的严峻,他的部队大部分散乱溃败,库图克图汗最终逃至青海,两年后因病去世。
1635年,随着多尔衮和岳托的带领下,清军兵力达万余,征服了库图克图汗残余的势力,成功将其余部征服并彻底掌控漠南。至此,漠南的所有蒙古部落完全归入清朝版图。
山海关的防线难以阻止清军入关
从整个形势的演变来看,漠南的沦陷使得仅依靠山海关来阻挡清军入关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便山海关能够坚守,若没有进一步加强其他北部边境防线,清军依然可以轻松突破这一点。在当时的情况下,要阻止清军的入关,除了加强山海关的防御,还必须稳固北部的其他防线。
在明朝弘治年间,为了防御北部的蒙古威胁,明廷在从鸭绿江到嘉峪关的万里北部边防线上设立了多个重要防线,其中包括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和甘肃镇等九个重镇,史称“九边重镇”。其中,辽东镇因为战事的变化已不再具有太大作用,但其余八个重镇的战略意义仍然非常重要。
因此,要想抵挡清军入关,仅仅依靠山海关的防守是不足够的,必须强化整个北部边防,而以八个边镇为核心的防线,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李自成当时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北部防线,因此即使吴三桂做出其他选择,清军依然能够顺利入关。除非李自成及时意识到威胁并采取行动,但鉴于当时的情况,这一改变显然是不容易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