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玉
由广大爱好者自制,和田玉知识共享平台——全网唯一
184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第一次见到这只梅瓶是在朋友发来的图片上,尽管由于曝光不足,清晰度十分的有限,但我还是被其氤氲的气息给折服了,坚信这绝非是一件凡品。
后来在一个初夏的清晨,冒着大雨排了半个小时的队,被淋湿之后,才迈进了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博。进门后就毫不犹豫的直奔了四层的玉器展厅。
尽管面积不算太大吧,但却也陈列了大几百件琳琅满目的玉器。以这家博物馆的行业地位,其展品的层次可想而知,都是优中选优,从全国各单位中征集来的精品。
如果仅是考虑历史悠久的话,那么这只梅瓶显然无法与两汉先秦的高古玉相比,就更不必说是和新石器文化时期的玉器相提并论啦!
倘若是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它显然也要较圭、璋、璧、琮等礼器逊色许多。但作为一个单纯的爱好者,我见到它的第一眼,却被其浑厚的玉质、端庄大气的器形,与恰到好处的工艺所征服了。
如遭雷击般的在展柜前呆立了良久,直到身边有个小孩子叽叽喳喳的喧哗,才恍若隔世的苏醒过来。称之为梅瓶是不完全准确的。
其造形虽脱胎自宋代磁州窑常见的梅瓶,但比例略微饱满矮胖了一些,似乎有了一点儿将军罐的意韵,可是这样处理却显得更为圆润富贵。
同时,可能是受到原材料尺寸的限制,其瓶体前后方向稍扁,但却并不影响其比例的均称。而更为巧妙的则是,从其肩侧伸展出的一枝枯梅,蜿蜒盘旋,仿佛天然生长一般,将整个瓶子环抱起来。
即便是全然忽略其硕大的体量,宛若鹿头尊一样的强大气场,以及精湛的雕刻技艺与表现手法,仅是品评其丰富厚重、令人回味无穷的玉质,这也是一件世所罕有的珍品。
虽然在展示面上,并未见到保留的皮色吧,但仅看其润泽柔和、兼具糯性与脂粉感的质地,也不难猜测出它优质新疆和田子玉的出身。
当然,如果按照今天网红主播们的标准去评价,这只梅瓶的颜色显然是太过灰暗啦!大家请注意,由于展示环境非常的黑,瓶子上又打了一支亮度极高的专业射灯,所以其拍摄效果肯定是要比实物白上几个量级的。
也就是说,这尊梅瓶在自然光下,仅能算是个颜色晦暗的青白玉而已,与时下藏友们追求的一度白有着天渊之别。但这却丝毫无法撼动其在最高收藏殿堂中的至尊地位。
写到这里参玉不得不反思,既然正规的博物馆里,展出着那么多的顶级玉器,供大家免费去参观学习,为什么还会有人喜欢在直播间里听网红们胡编乱造的讲故事呢?
心甘情愿的被他们洗脑,乐此不疲的被人当韭菜割,就是愿意主动上缴智商税?难道是为了追求刺激,痴心妄想的捡漏吗?这个疑问时时的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转载)
如果你也认同“参玉”这种,不以销售和田玉牟利为目的,
希望给自己的兴趣爱好留下一小块净土的作法,
欢迎您通过点赞分享,来加入我们。
阅读下一篇——“好工配好料”把握住这一原则,和田玉收藏便胜券在握
上一篇:我市举办残疾人艺术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