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打算将君位传给弟弟,却不料最终被弟弟所杀。春秋时期,他是公认的忠厚之君,一直为弟弟操心,最终将国君之位托付给他。对于那些希望升官的臣子,他常常告诫:“这君位并不是我的,而是我弟弟的。你若想得到,就去求我弟弟吧。”
他没有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选择了将其交给弟弟。有一次,臣子向他提出,希望能除去心头的患难,他却捂住耳朵,平静地说:“我已准备好养老了,王位将交给我的弟弟,若有事,就去向他请示吧。”他素来以宽仁著称,堪称贤君和英主,但最终却不幸被亲弟弟所杀。
鲁惠公的元妃早逝,他异常宠爱一位小妾,并希望让小妾的儿子——轨,成为下一任君主。尽管国君有此意图,但百姓并不赞同。在春秋时期,依照周朝的继承制度,应当立嫡立长。因此,他们选择了鲁隐公继位。尽管鲁隐公并非嫡长子,但他是鲁惠公最年长的儿子。
鲁隐公待人宽厚,对弟弟极为宠爱,继承了父亲的意愿,打算让小妾的儿子——轨,成为下一任君主。在乱世的春秋时代,这样的仁爱之心实属难得。然而,常言道,“好人难长命”,最终他还是遭遇了悲剧。鲁隐公常常说:“这个国家是轨的国家,我只是暂时为轨执掌政权,等他长大了,我就将政权交还给他。”
他的忠诚和宽厚感动了许多人,但他并未料到,有臣子会认为他此言是虚伪之词。有一位臣子主动向鲁隐公提出:“我想要担任太宰之职。”鲁隐公却直言:“这个国家不是我的,而是我弟弟的。如果你想要官职,那就去求我弟弟吧。”
这位臣子以为鲁隐公是在谦虚,认为他将弟弟视为心腹大患。于是,他说:“既然权力已经在你手中了,为什么不将其传给自己的儿子,而要交给别人呢?你应该让王位世袭,以确保鲁国的长治久安。如果你不想亲自下手,那我可以帮你除去你的弟弟,稳固你的君位。”
然而,鲁隐公却捂住耳朵,说道:“我已经为养老做好了准备,马上就要将君位交给我的弟弟了,你不要再说这些话了。”这种仁爱宽厚的性格,在群雄逐鹿的春秋战国时期实属难能可贵。
可是,这位臣子并不满意,他担心鲁隐公会将他的言论告诉轨,造成新君的不信任。于是,他主动去找轨,并告诉他:“鲁隐公开始担心你了,害怕你长大后夺走他的君位,因此打算谋害你。你不如先下手为强。”
轨虽然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答应了这位臣子的计划:“可是,我的哥哥已经执掌国政多年,百姓都十分信任他。如果我想害他,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怎么办呢?”
这位臣子便给出了一个计策:“每年冬天,国君都会去钟巫庙祭祀,这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我已经贿赂了刀斧手,只需等鲁隐公睡熟,便能除掉他。”他拍着胸脯说,“你不必担心事后如何处理,刀斧手会离开,事情就只有你我知晓。”
最终,轨同意了这个方案,并承诺:“如果成功,你将被任命为太宰。”于是,这位臣子终于成为了鲁国的太宰。
然而,鲁隐公原本的宽厚之心,反而成为了他的致命伤。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一书中写道:“论公子翚兵权在手,伐郑伐宋,专行无忌,逆端已见;及请杀弟轨,隐公亦谓其乱言矣。若暴明其罪,肆诸市朝,弟轨亦必感德。”即使鲁隐公没有将那位臣子的罪行公之于众,若他公开揭露轨的阴谋,也许弟弟会感激他。然而,由于鲁隐公的优柔寡断和仁慈,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顶之灾。此事也让人不禁感叹:仁爱与宽厚,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竟然反而成了致命的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