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画家们的案头上,似乎总飘着两种墨香:一种是案头未干的绢本上,还留着“四王”传下的山水皴法,峰峦叠嶂间藏着千年画脉的传承;另一种是砚台边刚刚晕开的新风气,被悄然揉进了水墨里。
在晚清,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画家们虽然没有画出盛世的恢弘,笔墨间却散发着一股倔强的文人气息和蹒跚前行的执着力量。面对窗外的世事变迁,晚清画家的画风,已不再是对技法的刻板传承,而是把时代的褶皱、生活的温度,都细细撒进了墨里,绣进了绢里,让后来人一翻开,就能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历经上百年的岁月蹉跎,他们的画作已经一字难求,但不妨碍我们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并向他们致敬!
姜培用(1832——1905),字由信,清代画家。姜培用是一位艺术修养非常深厚的画家,其注重师法古人,讲究墨色淡雅,同时追求“仿古而变古”的雅韵。姜培用年轻时主要画山水,后痴迷于画动物,尤其是其笔下的猴子,憨态可掬又不失灵动,非常受到人们的喜爱。可以说其一生通过大量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践行着对传统笔墨的梳理与传承,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
潘楹寿(1839——1910),字寿明,清代画家。潘楹寿是一位富家子弟,父亲为其取名“楹寿”,是希望其能够像楹柱一样成为栋梁之才,同时也能够健康长寿。其小时候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去往日本、法国留学,在艺术上接受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从其艺术作品中我们既能够体会到东方笔墨的韵味,也能看到西方绘画的技法。
江溪樾(1834——1907),字霞溪,清代画家。江溪樾是晚清时期著名的花鸟画家,擅长工笔重彩。其笔下的禽鸟、花卉,色彩搭配典雅,细节刻画精致。笔墨间可见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传统工笔技法的深耕,以及对花鸟画文脉的传承与革新。他的作品即是传统与变革的交织中为我们留下的独特艺术符号和艺术印记。
王思宽,字宽甫,清代贡生。王思宽是官员也是画家。但他不同于一般的职业画家对技法的极致追求,他更注重写意,而非写实。他总是寥寥几笔,淡墨晕染,表达着其“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人风骨,以及对待生活的从容与通透。正所谓“画的是山水,道的是乾坤”。其作品非常少见。
张蓁(1880-1932),字圣麟,号馨谷,清末南通著名画家。原住南通余西古镇,后迁金沙十六总桥东首。兄弟五人,排行老二,因为人耿直孤高,放逸不羁,人称“张二痴”,因痴迷画菊、自称“菊痴”。其作品极具艺术价值。
缪孔章,字守真,号澈山(光绪二十八年贡生)。缪孔章是清代官员,为官之余喜欢绘画,而且他算是比较早期的工笔画家。工笔画最难得的是“工中见意”,这是考验一个画家艺术修养的重要纬度。在缪孔章的笔下就不仅是简单的描绘物的形态,而是每一笔都是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并体现着自然界里最细微、最动人的生命力量。
曹镛川,字砾川,清代花鸟画家。在日本期间曾用名冈北川。砾川以画寓意美好的传统花鸟为主,他以书法用笔为根基,用线条的节奏感和墨色的层次变化来实现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画面效果。其作品质量极高,存世量极少,具有很高的历史传承价值。
王同熙,字永辉,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贡生。在整个艺术史中,晚清具有多元且过渡性的鲜明特点。那个时期的画家刚刚收到社会变革与西学东渐的影响,有一部分画家开始突破传统桎梏,进行题材和技法的革新,而王同熙便是革新中坚力量的一份子,他的绘画作品已经极具近现代雏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金宣,字折山道人,清代画家。清代画坛,尤其是到了晚清时期,文人画思潮蔚然成风,一批隐式画家遁迹林泉,将对世事的观照与体悟凝于笔墨,而金宣便是其中之一。这些隐士画家在用笔墨进行着纯粹的自我表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们隐遁自己,却在艺术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朽的身影和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吴文瑄,字文舟,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贡生。清代有一批身兼官职的画家,他们以仕途为经,以笔墨为纬,他们在为官之余寄情丹青。形成了兼具庙堂气象与书卷气的艺术风格,同时,每个人的艺术风貌也因仕途经历各具特色,吴文瑄的笔下则画出了志存高远的家国情怀和淡泊名利的文人风骨。其作品极具欣赏价值和历史留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