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9月14日,东北民主联军在林总的领导下,发动了一场规模庞大的秋季攻势,给敌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东北局势的紧张促使蒋中正从华北调派了三支精锐部队来增援。此举直接减轻了晋察冀战区的作战压力,为我军提供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为了支援东北民主联军的行动,晋察冀野战军的指挥官杨得志、杨成武、耿飚等决定采取积极行动,调动野战军的2、3、4纵队以及地方部队,集中力量围攻徐水。其目的不仅是牵制敌军,还希望引诱敌人增援,从而在后续战斗中消灭敌军。
果然,敌人被引诱进了陷阱,5个敌军师纷纷赶来支援。尽管敌人凭借空中优势和强大的火力展开猛烈攻击,我军依旧顽强抵抗了五天,给予了敌人巨大的打击,但始终未能将敌军完全分割包围,伤亡也在不断增加。战斗逐渐陷入僵持,杨得志意识到,若继续这样下去,敌人的援军只会越来越多,形势对我军不利。此时,撤退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就在此时,传来了一封重要的电报:敌第3军的主力,正由罗历戎指挥,从石家庄出发,正在向新乐方向推进。杨得志快速阅读后,把电报递给杨成武和耿飚。他瞬间意识到,敌人的目标很可能是我军,整个战局的走向很可能发生重大转变。
当初在制定“围城打援”战略时,杨得志就曾考虑过石家庄的敌军,但因石家庄距离徐水较远,且敌人本就兵力不足,因此没预料到敌人会主动出击。现在,罗历戎竟然自己带领队伍赶来,这让他感到意外。
经过紧急商议,杨得志、杨成武、耿飚等人果断作出了决定:他们将用四个旅伪装成主力部队,继续牵制徐水的敌人,而真正的主力则悄然南下,实施围歼罗历戎部。
为了迷惑敌人,2纵5旅、3纵7、8旅和冀中军区独7旅将负责牵制徐水的敌人,由2纵司令员陈正湘和3纵司令员郑维山统一指挥。四个旅的兵力布阵精妙,气势逼人,继续围攻徐水的敌人,让敌人相信我军主力依然在那里。
孙连仲果然被迷惑住了,他一时摸不清我军的真正意图,竟决定等罗历戎部到来后再实施夹击。然而,当罗历戎部在清风店被我军主力包围时,孙连仲仍未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认为这只是我军地方部队的进攻,直到蒋中正严令其加速救援时,他才意识到自己中计,但已经晚了整整两天。
回过神来的孙连仲迅速动员几百辆汽车,组成车队试图突破我军的防线。为了撕开阻碍,他派出了三支敢死队,想要突破重围。面对敌人突如其来的反扑,陈正湘和郑维山立即命令停止围攻徐水,把所有兵力集中到敌人南下的必经之路,并巧妙布置防线。
徐水距离清风店仅有两百多里,如果敌人突破防线,增援的车队将在几个小时内就能到达清风店,后果不堪设想。杨得志闻讯后急忙询问陈正湘和郑维山,能否阻挡住敌人的进攻?两人回复坚定:“请‘野司’放心,我们绝不会让敌人突破防线。”
尽管仅有四个旅的兵力,他们要面对的是五个敌军师和一支坦克部队,压力极大。然而,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陈正湘和郑维山依然冷静指挥,坚决执行阻击任务。
那晚,担任主攻任务的3纵8旅赶到指定位置,按照指令迅速展开阵地。23团和22团分别在铁路两侧的麒麟店和高林营设立防线,旅长宋玉琳命令部队在天亮之前,在无遮无挡的平原上挖掘战壕,构筑地下防线。
挖掘战壕对8旅而言轻而易举,因为他们在抗战期间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到一夜的时间,战壕便如蛇形般贯穿了整个平原。每一个突出的蛇形地带都巧妙地构建了简易的伏堡,为敌人的攻击提供了坚固的防御。
清晨,敌军终于出现在我军观察哨的视野中。敌人首先发起猛烈的炮火攻击,目标是麒麟店。尽管村落里早已空无一人,但敌人依然用重炮轰击,瞬间将村落夷为平地。敌人试图通过压制炮火继续推进,但当他们接近22团阵地时,突然遭遇猛烈反击。团长徐信下令,团全体展开疯狂反击,敌人步兵一时间完全无法承受这股猛烈的火力,退回了原地。
随后,敌人改变策略,转向高林营的23团阵地,并分兵两路,派遣20多辆坦克带领步兵推进。然而,23团早已准备好迎敌,他们在封锁沟里埋伏好防线,敌人轻易便成了我军的活靶子,许多敌兵倒在了封锁沟里,少数逃脱的敌人也被机枪手一网打尽。
当敌人发现无法突破我军防线后,他们发起了第二次进攻。这一次,孙连仲决定以更强的兵力尝试迂回。但即使突破了地方部队的防线,他们仍无法跨越我军精心设置的第二道防线。
战斗一直持续到21日。敌人派遣大量兵力发起集群冲锋,企图突破我军的阵地。在一次次的猛烈进攻中,我军的阵地依然坚不可摧。敌人损失惨重,然而仍未能打破我军的防线。
蒋中正收到报告后,不得不命令孙连仲撤回增援,重新组织兵力。经过7个昼夜的激烈战斗,4个旅终于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保卫了我军的胜利,并最终确保了罗历戎的部队被彻底歼灭。
这场战斗成为了历史上的“清风店大捷”,展现了晋察冀野战军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在这场胜利中,虽处敌众我寡的劣势,但我军以必胜的信念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拼搏,最终成功保卫了阵地,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