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兰亭序》,那可是书法界老有名的存在,号称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跟谢安、孙绰他们一群文人雅士,在绍兴市郊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搞了个聚会。大家玩得挺嗨,喝酒赋诗,26 个人整出了 41 首诗,还把这些诗集成了《兰亭集》。王羲之借着酒劲,大笔一挥,写下了序文手稿,也就是《兰亭序》。这一写可不得了,全文 28 行、324 字,那字写得,通篇遒媚飘逸,每个字都精妙得很,特别是那 20 个 “之” 字,一个跟一个不一样,成了书法史上的一绝。
后来啊,这《兰亭序》的真迹就像长了翅膀,踪迹难寻。据说王羲之自己特别宝贝这作品,当传家宝一样,一直传到他第七代孙智永手里。智永也是个书法高手,找他求字、请教的人把门槛都快踏破了,他没办法,用铁皮加固门槛,这就是 “铁门槛” 的由来。智永年纪大了,临死前把《兰亭序》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辨才也知道这东西价值连城,就把它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的洞里。
可巧了,这事被李世民知道了。李世民那对王羲之的书法痴迷得不行,一听《兰亭序》在辨才那儿,兴奋得不行,多次派人去要,辨才就是不给,一直推脱说不知道真迹下落。李世民一看硬的不行,就来软的,派监察御史萧翼扮成书生,去接近辨才。萧翼也懂书法,跟辨才聊得挺投缘。熟络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作品给辨才看,辨才看了,撇撇嘴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最好的,我有一本真迹,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传世之宝。” 萧翼心里乐开了花,不动声色地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犹豫了半天,才神秘兮兮地说是《兰亭序》真迹。萧翼假装不信,辨才一着急,就从屋梁洞里把真迹拿出来给萧翼看。萧翼仔细一看,好家伙,真是《兰亭序》真迹,立马脸色一变,把它揣进袖子里,还拿出唐太宗的诏书。辨才这才知道上当了,可后悔也来不及了。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那高兴得找不着北,让宫里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人拓了好多本,赏赐给皇太子、王子和近臣。当时这些摹本那也是相当抢手,“洛阳纸贵”。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书法名家的临本流传下来。
但问题来了,唐太宗死后,这《兰亭序》真迹到底去哪儿了呢?史书记载,李世民遗诏里说要把《兰亭序》枕在脑袋下边,按这说法,它应该在昭陵。唐末五代有个军阀叫温韬,在陕西关中北部当节度使的时候,把昭陵给盗了。据说昭陵里的宝贝多到不行,墓室像长安皇城宫殿一样宏丽。温韬把李世民珍藏的名贵图书字画都拿出来了,可奇怪的是,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压根儿没《兰亭序》。有人就说了,温韬盗掘的时候太匆忙,没准真迹还在昭陵墓室更隐秘的地方藏着呢。
还有一种说法,说《兰亭序》压根没随李世民埋在昭陵,而是在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乾陵里。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唐太宗死的时候,没明确提出要把《兰亭序》随葬,而且李治也喜欢传世艺术品,李世民有可能把《兰亭序》交给了他。李治在位 34 年,临终前遗诏,把生前喜欢的字画随葬。再加上唐代皇陵大多被温韬挖了,就乾陵没被盗,所以很多人觉得《兰亭序》随葬乾陵的可能性更大。
你说这《兰亭序》真迹到底在哪儿呢?是在昭陵某个隐秘角落,还是在乾陵等着重见天日?估计只有等以后昭陵、乾陵正式发掘的时候,才能真相大白了。咱就等着瞧,看能不能解开这个千古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