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你从未读过《水浒传》,也一定听过“行者”武松与“呼保义”宋江这两位好汉的大名,甚至可能了解他们之间的些许羁绊,知道他们是结义兄弟这一层关系,却未必知道,他们的兄弟情也谈不上有多牢靠。
尽管原著第七十一回大聚义时,群雄都是开怀畅饮,书中也提到一句“地煞天罡排姓字,激昂忠义一生心”,但这么一帮狠人聚集在一起,也难免暗藏杀机,是的,那聚义厅里的气氛并没有想象的那般和谐。
(武松剧照)
就说武松与宋江,虽然他们以兄弟相称,但他们对彼此都难免有所防备,那场菊花大会就上演兄弟相残的戏码,不过武松为何不敢与宋江翻脸?
一、忍气吞声的武松
其实说来奇怪,多数人可能不知道,武松才是第一个让宋江接受招安的人。
那是原著第三十二回中,宋江与武松分别时,武松交代了一句:“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可后来的武松却又如同变了个人一般,对“招安”这件事变得极为抵触,当然,那也是因为他经历了一些事,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所以不再对朝廷抱有幻想了。
因此到了菊花大会上,他反倒成了第一个与宋江唱反调的人。
当时的气氛可以说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说是:“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攧做粉碎。宋江大喝道:‘这黑厮怎敢如此无礼!左右与我推去,斩讫报来!’”
(武松、鲁智深剧照)
武松虽然没动手,是那暴脾气的李逵先动手,但正所谓“咬人的狗不叫”,比起虚张声势的李逵,武松才是真正的狠人,他没动手,而是这么冷不丁的说一句,才真是不禁让人胆寒。
但这也是让人奇怪的地方,既然他都已经把话说到这份上了,何不直接与宋江摊牌,哪怕不与宋江火拼,只是离开宋江,走自己想走的路,也是极好的,不是么?
他在顾虑什么?
二、分道扬镳的结局
无论如何,当初武松只是对宋江要接受招安的决定提出质疑,并没有真正背叛宋江或者说是离开宋江。
但笔者之所以说武松的心早已不在宋江这里,或者说他有心与宋江翻脸,是因为他最终还是脱离了宋江。
征方腊结束后,武松就找了个理由留在了六和寺,其实不仅仅是他,那鲁智深也是一样。
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宋江为了留下鲁智深,让他随自己一同归朝,可是提出了诸多条件的。
说是:“宋江道:‘那和尚眼见得是圣僧罗汉,如此显灵。今吾师成此大功,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鲁智深答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宋江道:‘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智深听了,摇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
(武松、宋江剧照)
你看,只是鲁智深无视那些诱惑,铁了心要与宋江划清界限,武松也是一样,不过他拒绝宋江的理由就简单得多了,他断了一臂,把自己视为废人,宋江也不好勉强了。
不过话说回来,若是他们早些脱离梁山,也就不至于落得如此境地了,那当初他们有了不愿意接受招安的想法时,为何不直接离开宋江?
答案或许是“不敢”。
三、宋江的三个靠山
你可能要说了,武松和鲁智深不说本领通天,至少也是梁山上一等一的高手了,他们有何不敢与宋江闹掰的?
你若这么认为,那便是低估了宋江。
宋江自己虽然没有绝顶神功,但他身边的几位靠山,却是武松和鲁智深招惹不起的。
(宋江、公孙胜剧照)
笔者所指就是会法术的两位高手,还有一位神仙角色。
那两位法术高手即是“入云龙”公孙胜以及“混世魔王”樊瑞。
其实公孙胜的强大是有目共睹的,但凡梁山其他武将搞不定的角色,公孙胜出手准能摆平。
而樊瑞呢?他后来是做了公孙胜的徒儿,但他的实力也足以吊打梁山所有武将。
就拿关胜与郑彪那一战来说,关胜根本无力招架对方召唤的金甲神人,此时宋江正是借樊瑞的能力替关胜解围。
说是:“宋江见了,便唤混世魔王樊瑞来看,急令作法。并自念天书上回风破暗的密咒秘诀。只见关胜头盔上,早卷起一道白云,白云之中,也显出一尊神将……这尊天神,骑一条乌龙,手执铁锤,去战郑魔君头上那尊金甲神人。下面两军呐喊,二将交锋。战无数合,只见上面那骑乌龙的天将,战退了金甲神人。下面关胜,一刀砍了郑魔君于马下。”
你说面对这些会法术的人,武将类角色哪有招架之力?
(樊瑞剧照)
至于那“神仙”,也是原著中才有的角色,电视剧中或许是不愿涉及魔幻的元素,才刻意删减这角色,笔者所指即是那九天玄女。
多数人可能有所不知,那九天玄女不仅只是为宋江指引了前路,甚至还让宋江在那《天书》中习得了法术。
比如这段描述就很直观:“宋江、吴用听了大惊,与军师道:‘是何神术,如此利害!’吴学究道:‘想是妖法,若能回风返火,便可破敌。’宋江听罢,打开天书看时,第三卷上有回风返火破阵之法。宋江大喜,用心记了咒语并秘诀。”
所以你说宋江身边有这么三位靠山,武松又怎么敢与他翻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