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五彩瓷“华贵官窑”的刻板印象,它——红得浓烈、绿得鲜亮、黄得明快,连画里的花鸟、人物都透着股灵动劲儿。这份浓烈色彩背后,藏着康熙皇帝生活上不喜循规蹈矩,用饱满色彩装点器物,让皇家瓷不再只有威严。偏以“浓艳鲜活、灵动跳脱”打破桎梏。
清康熙 五彩麒麟纹笔洗成交价1,988,480 RMB
一、背景:催生出的“色彩革命”
康熙朝虽承续明末战乱后的百废待兴,却在文化与工艺上展现出“开放包容”的特质。康熙帝本人不囿于传统官窑的“素雅规矩”,偏爱鲜活、饱满的视觉表达——他既欣赏汉文化中的花鸟、人物意趣,也不排斥浓烈色彩带来的生命力,这种“不循古、重意趣”的审美倾向,直接影响了官窑瓷的创作方向。
同时,明末五彩瓷(又称“大明五彩”)虽已有色彩基础,但多以红、绿为主,色彩层次较浅。康熙朝制瓷工匠在技术上突破:一方面,成功烧制出“釉上蓝彩”,取代了此前需依赖釉下青花的工艺,让五彩瓷的色彩搭配更自由;另一方面,改进制瓷原料,使红、黄、绿、紫等色彩更浓郁鲜亮,为“浓艳五彩”的诞生奠定基础。
二、工艺:多道工序的“匠心魔术”
1. 制胎:坚实为基,承托浓彩
胎体选用优质高岭土,经反复淘洗,质地细腻坚硬,叩之声音清脆。工匠会先将胎体拉坯成型、修坯打磨,确保胎面光滑无瑕疵——因五彩瓷色彩浓艳,若胎体粗糙,易导致色彩不均,唯有坚实细腻的胎体,才能稳稳“托住”多层釉彩,为后续上色打下基础。
2. 施釉与烧制:塑“画布”
胎体成型后,先施一层透明釉,入窑经高温(约1300℃)烧制,形成“白釉瓷胎”——这一步如同为色彩准备“画布”,白釉需均匀莹润,才能让后续的五彩更鲜亮。烧制完成后,取出瓷胎冷却,进入关键的“釉上彩绘”环节。
3. 釉上彩绘:分层上色,层层叠出鲜活
工匠会根据设计图案,用含不同金属氧化物的颜料在白釉上作画,且需“分层上色、多次低温烧制”:先画浅色底色,入窑经800℃左右低温烧固;再叠涂深色花纹,再次烧制;部分复杂图案(如人物的衣纹、花鸟的羽毛)需反复上色3-4次,确保色彩饱满、层次分明。这种“多层施彩”工艺,让康熙五彩瓷的色彩既浓烈又不浑浊。
三、特点:浓艳、灵动、接地气
• 色彩:浓艳明快
这是康熙五彩瓷最直观的特点。它摒弃了明代五彩的“淡雅”,大胆使用高饱和度色彩:红彩似熟透的樱桃,浓烈却不刺眼;绿彩分深绿、浅绿,黄彩明快如蜜蜡,紫彩温润似葡萄,再加上新增的蓝彩点缀,整器色彩如同孩童肆意涂抹的调色盘,鲜活又充满张力。比如康熙五彩花鸟纹盘,花瓣用浓红、浅粉分层晕染,叶片用深绿、浅绿勾勒脉络,连花蕊都点上明黄,一眼望去,仿佛花鸟要从瓷盘里“活”过来。
• 纹样:贴近生活,少威严多意趣
与其他官窑瓷常用的“龙凤呈祥”“缠枝莲”等庄重纹样不同,康熙五彩瓷的纹样充满“生活气息”:既有“婴戏图”(孩童放风筝、玩蹴鞠,憨态可掬),也有“农家乐图”(农夫插秧、妇人织布,朴实生动),还有“花鸟图”(喜鹊登梅、蝴蝶戏花,充满自然意趣)。这些纹样不追求“皇家气派”,反倒像从民间生活中提炼的场景——比如康熙五彩婴戏纹碗,碗壁上的孩童或抱鱼、或持莲,动作夸张,笑容鲜活。
• 器型:实用为主,兼顾日常意趣
康熙五彩瓷的器型多为日常用器,如盘、碗、罐、笔筒等,少了官窑瓷常见的“大型礼器”(如尊、鼎)的沉重感。即便部分陈设器(如五彩瓷瓶),也多设计成小巧玲珑的样式,搭配鲜活纹样,更显灵动。比如康熙五彩花蝶纹笔筒,器型圆润小巧,筒身绘满蝴蝶绕花的图案,文人伏案书写时,抬头便能见瓷上“春光”,既实用又添生活趣味。
四、鉴定与收藏价值:
鉴定:从“色、纹、胎、釉”辨真伪
1. 看色彩:辨“浓艳而不浊”的质感
真品康熙五彩瓷的色彩虽浓艳,但过渡自然,无“火气”(即新仿品的生硬艳俗感);尤其是蓝彩,真品蓝彩温润通透,似晴空色,而仿品多偏灰暗或刺眼;红彩真品呈“枣红色”,仿品常偏橘红或暗红。
2. 看纹样:辨“灵动不呆板”的细节
真品纹样中的人物、花鸟线条流畅,神态鲜活——比如婴戏图中的孩童,面部表情生动,衣纹褶皱自然;仿品多线条僵硬,孩童表情“千篇一律”,少了真品的“童趣”。
3. 看胎釉:辨“坚细莹润”的质地
真品胎体坚硬,上手有“压手感”,胎面细腻;白釉莹润,似“猪油白”,而非仿品的“死白”;底足无釉处(俗称“砂底”),真品有自然的“火石红”(铁元素氧化形成的淡红色),仿品多为人工涂抹,颜色生硬。
收藏价值: 稀缺性决定市场价值
康熙五彩瓷仅兴盛于康熙一朝,且官窑烧制量有限,历经数百年战乱与流失,存世真品(尤其是完整器、精品纹样)稀缺。近年来,康熙五彩瓷在拍卖市场上屡创高价:2021年,一件康熙五彩花鸟纹将军罐以超3000万元成交;即便民窑精品,也常以数百万元成交,稀缺性奠定了其高收藏价值。
( 细节图)清康熙 五彩叩马阻兵图大棒槌瓶 成交价9,994,950 RMB
清康熙 五彩叩马阻兵图大棒槌瓶 成交价9,994,950 R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