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吧。也不一定。
因为,“看清世界的秩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智力上的认识,更是阅历、情感和实践上的体悟。
最近我在想,人到了中年,不想再学习新知识的话,就主要研究人、社会、规则了;并通过和自己的经验结合,把自己的观念系统化,并逐渐固化。然后在老年的时候,成为一个“老顽固”。
很年轻的时候,看过很多“伟大书籍”,至少说明他对世界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在阅读之后形成更为开放的胸怀和眼光;在中年时也会不断纳入新的知识,知识会系统化,但观念不会固化,或者不会固化那么早那么结实。
记得我在学《普通心理学》时,有个卡特尔的智力理论:他将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指在信息加工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逻辑推理、模式识别、工作记忆,主要取决于个人禀赋,与年龄有密切关系。 它在成年早期达到顶峰后逐渐缓慢下降。
晶体智力:指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能力,与文化相关,如词汇量、专业知识。取决于后天的学习, 它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或保持稳定。
也就是说:年轻读者,他们处于流体智力的顶峰期,能更快地处理抽象概念、进行复杂的逻辑推演,迅速掌握伟大书籍中的理论框架。
而中年读者,他们的晶体智力达到顶峰,他们阅读时,是在用庞大的晶体智力去解读新信息,更善于看到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映射、例外和实际应用。
他们可能记忆新理论的速度变慢,但整合与应用的能力更强。
很早之前,就很认同叔本华的一句话:“年轻人很早洞察人事、谙于世故预示着其本性平庸。”
这句话在现实中也得到了很多印证。
但是,我的认同是建立在我非常讨厌人情世故的基础上的。
在能够理智看待的时候,我发现在历史上,这句话并不能算是绝对正确的。有些人他是世故和深度同时存在的。
因为人造就的困难的难度大于事情本身的难度,只有通过人情世故这个工具先解决了人的问题,然后才能真正的去解决问题。
历史上很多这样的人和故事,比如张居正。
而保持自己独特性格的很多人,并没有获得自己所期望的抱负,比如那些诗人:王勃、孟浩然、王维、柳宗元等等。
但是谁也不能说这些诗人没有看过伟大的书籍,没有看清世界的次序或规则。
只是,我在想,没有很早洞察人事、谙于世故的人,也有可能很平庸。
在原始时代、甚至古代,(很多)人的寿命很短,短到没有时间去研究规则、次序。所以早早展露才华的人,会被人高看、重看。
而如今,人的寿命几乎是过去两倍了,不管是年轻时看了很多“伟大书籍”,还是三十几岁开始看,都还有融会贯通的时间。
虽然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但你不能指望一个人成为超人,既能够看清世界次序、规则又能够改变世界次序、规则,这样的人在历史上一共没有多少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