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新书联合书单
2025年8月
哲学新书联合书单,由国内各出版单位联合发布,推荐每月最值得关注的哲学思想类新书,本期是第43期。
未来的艺术作品
Das Kunstwerk der Zukunft
[德] 理查德·瓦格纳 著
奚望 译
东方出版中心·象形文字
2025年7月
1849年,德累斯顿街头硝烟弥漫,理查德·瓦格纳背井离乡,逃往苏黎世。彼时他既不是指挥家,也不是剧作家,而是一个在革命失败后,重新思考艺术本质与社会关系的流亡者。
就在这个动荡的转折点,瓦格纳写下了《未来的艺术作品》——一部兼具激情与哲思的艺术宣言。他在书中首提“整全艺术作品”的理念,主张将音乐、舞蹈、诗歌、建筑等艺术形式整合,创造出一种服务于人民、唤起集体精神的全新艺术形态。这本语言犀利且富有乌托邦色彩的著作,展现了瓦格纳如何从作曲家转变为艺术改革者,也为他后续创作《尼伯龙根的指环》等作品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本书不仅是瓦格纳“乐剧”的源头,也是理解19世纪德国哲学与美学思想的重要文献。
古典政治哲学基本原则
——亚里士多德讲疏(1961年)
Basic Principles of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Aristotle):A course offered in the autumn quarter, 1961
[美]施特劳斯 讲疏
徐健 译
辛曼 编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25年7月
施特劳斯1961年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了亚里士多德系列讲座课程,本书根据课程录音整理而来,由从事施特劳斯研究多年的密歇根州立大学麦迪逊学院辛曼教授编订。
本课程的总体意图是,在课堂讨论研读的过程中,解决学生实际遇到的困难,并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经常遭人忽视的基本原则有所理解,进而回应施特劳斯时代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即施特劳斯所说的西方的现代性危机。
本书聚焦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勾连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等思想家的政治学说,系统阐释古典政治哲学的基本原理,在此过程中,也深刻检讨了西方文明的总体进程。
佛教的哲学:
印度佛教诸宗派的认识论
宋立道 著
商务印书馆
2025年6月
本书讨论了佛陀的(原始佛教的)、南传上座部的、说一切有部的、经量部的、大乘空宗的、大乘有宗的认识发生论及其核心的认识观念。作为最重要的印度佛教宗派的认识理论,佛教认识论服务于解脱论。佛教的解脱论是要解决人生由苦向乐的实践问题,认识论则致力于揭示现实世间为什么是苦的同时也是假的。佛教的认识论与解脱论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政治哲学导论
Political Philosophy
[美]约翰·西蒙斯 著
毛兴贵 施弋杨 译
商务印书馆
2025年7月
《政治哲学导论》系当代政治哲学家约翰·西蒙斯的代表性著作。本书用六章讨论了政治社会与政治哲学的国家合法性与政治义务、社会正义、民主和国际政治哲学问题。作者围绕着这些重大问题上的主要哲学立场和理论展开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在结合著名哲学家的论证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以数个主要议题为主线,兼及古今重要学者对诸议题讨论的学说史考察的政治哲学导论性著作并不少见。尽管如此,本书在同类著作中依然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在主题、人物、著作的选取上,展现出西蒙斯所服膺的英美分析进路政治哲学传统。本书文字流畅,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是一本难得的政治哲学入门和研究的必备书目。
韧性赛博格
——与起搏器和除颤仪同生共死
Resilient Cyborgs:
Living and Dying with Pacemakers and Defibrillators
[荷]娜莉·奥德肖恩 著
苏夜阳 译
商务印书馆
2025年5月
本书探讨了面对参与改变其生死的设备,心脏起搏器和除颤仪植入者可能使用的物质资源以及这些混合身体如何建立韧性技法,带您构想与反思医疗健康、技术变革与未来人类社会。在大众和医学报道中,这些体内装置往往被描绘得神乎其技;一旦植入人体,它们不需要任何“使用者”的能动性。本书以温暖细腻的笔触,通过技术地理、交叉性分析、身体伴侣技术等方法分析了大量访谈实例后得出结论,任何假定使用这些植入装置的人处于被动地位的言论或政策都会掩盖这样一个事实,即维持人—机混合身体的生命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起搏器和除颤仪不仅彻底影响了其死亡过程和死亡,而且也引入了新的、标记可见的身体的脆弱性。奥德肖恩指出与经技术改造的身体同生共死需要一个韧性建设的终生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韧性赛博格社会学的观点。
永恒的危机:
祛魅时代的人文学
Permanent Crisis:he Humanities in a Disenchanted Age
[美] 保罗·赖特尔、查德·韦尔蒙 著
孟醒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5年5月
文学与现代职业无关吗?人文学于现代社会无益吗?
人文学面临反反复复的质疑,似乎一直处于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并不新鲜,与人文学本身一样古老。今天的人文学者正在经受的压力,与十九世纪的德国人文学者所面临的压力,惊人地相似。
该书通过批判性的历史视角,带领学者以及所有关心人文学的人,超越一般的担忧、斥责和劝告,对人文学的命运展开更为清晰、有效的思考。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修订译本)
Metaphors We Live By
[美]乔治·莱考夫 马克·约翰逊 著
何文忠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25年8月
本书是当代学术经典,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肇始之作。此书让我们能够以全新的视角重新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作者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它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感知、思维与行为模式,使我们得以运用身体与社会经验,去理解生活中的万事万物。
隐喻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当我们说“时间是金钱”“争论是战争”“思想是食物”“理论是建筑物”……这些不是简单的修辞,而是隐喻思维的底层逻辑。AI 能否真正理解人类?而我们人类又能否真正理解彼此?隐喻与我们人类的语言、思维、文化、现实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你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墨子能理解元宇宙吗?
杨国荣 主编
武娟 刘梁剑 编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中国智慧研究院 组编
中西书局
2025年8月
中国古代有科学吗?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未在中国发生?古人能理解元宇宙的虚实交错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人工智能的未来?……当虚拟技术模糊真实与幻象的边界,当算法科学不断挑战人类伦理框架,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能否继续滋养数字时代的心灵?成长于数字浪潮中的青少年应如何认识自我的主体性?
“开端:面向青少年的哲学”是系列哲学科普读物,旨在引领青少年进行哲学思考,成为青少年接触哲学、尝试哲学思考的开端。本书为该系列第3辑,以“墨子能理解元宇宙吗?”这一问题为出发点,阐释出生于工匠阶级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的科学、政治、社会观点,研究西方科学界提出的“李约瑟难题”及对这一问题的各种回应,并将话题延伸到当今社会的焦点,如“元宇宙”“人工智能”等,通过圆桌谈话形式展现如何以哲学思维来拆解科学革命、科技与生活的辩证关系等问题。未来诞生于对历史思想的不断总结和对当下处境的清醒追问,希望本书能为青少年认识和理解世界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路径。
泰勒·斯威夫特:她说
Taylor Swift: In Her Own Words
[美]海伦娜·亨特 著
孙澳 编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5年8月
本书是从泰勒众多公开发言中精挑细选的话语集,采用中英文对照,以第一人称视角全面呈现她的成长之路:她小小年纪对音乐梦想的坚定、她在不同音乐风格间转变的创作之路、她历经成长后更加成熟而睿智的感情观、她从舆论困境中涅槃而生的坚韧,以及与一路相伴的粉丝之间的深厚情谊……
关于音乐梦想,她说:“我对自己的梦想向来计之深远。我会思考如何脚踏实地地实现梦想,而非仅仅沉溺于实现它的想象。”
关于歌曲创作,她说:“在创作层面,我感觉自己的世界开阔了起来。从前我是那种非常依赖从日常生活中取材的词曲作者……”
关于感情观念,她说:“历经成长后你会意识到,相恋时哪有明晰的规则可循,感情复杂多变,爱人间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之分。”
关于人生低谷,她说:“倘若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辱骂你、霸凌你,即使许多人与之同流合污,你也不一定就因此一败涂地,那反而是你可以借力的东风。”
关于粉丝之谊,她说:“我最深厚的感情是同粉丝们建立的情谊。这份感情也需要经营,你得不断想些新点子,让粉丝满意,保持新鲜感。”
当一切命中注定,我们还要勇敢吗?:
从苏格拉底到萨特的85条人生哲学建议
徐英瑾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25年5月
本书讨论的是更广义的人生哲学问题,帮助读者如何探索人生道路,如何寻找自己的目标,并在需要人生选择的时候给出一些恳切的建议。通过跟随古往今来伟大的哲学家,了解他们的生平,认识他们的学说,尤其剖析了他们对人生哲学观的见解,从而提供给读者一套丰富的“人生工具箱”,认识到“幸福”并非只有一种传统的定义,而是可以从不同的对人生面向的讨论中,获得论证与支持。
启蒙与颓废:
世纪末时期柏林和维也纳的地下世界
Violent Sensations:
Sex, Crime, and Utopia in Vienna and Berlin, 1860-1914
[美]斯科特·斯佩克特 著
沈辰成 译
拜德雅|上海三联书店
2025年8月
“人们质疑文明本身就是堕落之源,堕落不但滋生了肉欲和暴力,还使性欲和暴力成为人们的避难所,让人们得以排遣对于日常生活的既成事实的厌倦。”
1900年前后,柏林和维也纳一方面是科学知识、理性与现代化的中心,另一方面是滋生堕落与衰败的温床——鱼龙混杂的大都市充斥着贫困、犯罪和暴力。本书所要探讨的就是这一矛盾的图景:极端堕落的幻想是如何融入作为进步文明之中心的中欧城市的自我形象的?作者从世纪末的维也纳和柏林切入,试图解析一个福柯式命题:新兴的精神病学、性学和犯罪学等科学如何塑造各式社会边缘群体?斯佩克特广泛运用了当时的科学论文、新闻报道、警方调查、法庭文书等多种一手文献,打破了文明与堕落的二分法,辩证地剖析了启蒙与颓废相交织的现代性之复杂。
刺猬与狐狸:
论托尔斯泰的历史观
The Hedgehog and the Fox
[英] 以赛亚·伯林 著
[英] 亨利·哈迪 编
唐建清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5年8月
“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刺猬只知一件大事”,这句古希腊格言出现在诗人阿基罗库斯的作品残篇中。这句话是以赛亚·伯林关于托尔斯泰与历史哲学的精辟作品的中心论点。尽管对这句格言的解释有很多种,但伯林用它来区分两种人:一种人着迷于事物的无限多样性,另一种人追寻统一的系统。这揭示了有助于解释托尔斯泰历史哲学的一个悖论:托尔斯泰是一只狐狸,却相信自己是一只刺猬。在本书中,伯林对托尔斯泰、历史认知和人类心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本书原著单行本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这是中译单行本初次面世,根据新修订的版本译出。修订版中新增了伯林的传记作者叶礼庭撰写的序言,该序言充分阐述了伯林文章的持久吸引力;附录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背景,包括相关评论和伯林的书信节选。
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
Heideggerian Marxism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著
张云龙 黄奕采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5年8月
本书收录了法兰克福学派代表马尔库塞的八篇论文:《对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的贡献》、《论具体哲学》、《论辩证法问题》、《论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新材料》、《论经济学中“劳动”概念的哲学基础》、《德国哲学,1871—1933》、《海德格尔的政治学:一则访谈》、《我对海德格尔的幻灭》。
内容涵盖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劳动”概念哲学基础等议题,尤其对德国哲学及海德格尔政治学进行批判性审视,彰显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度阐释与对现代性问题的独特反思,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荒谬的善意:
性别流动、动物权利与生死许可
La Philosophie Devenue Folle:
Le genre, l’animal, la mort
[法] 让-弗朗索瓦•布劳恩斯坦 著
大飞 译
中信出版集团·万物工作室
2025年7月
为少数患者提供的医疗服务,到任何人都可以宣称自己是某种性别;为保护动物,导致禁止吃肉和用动物做实验,甚至要给动物赋予法律地位;尊重绝症患者的临终选择而提倡的安乐死,却因合法化和商业化运作,变成鼓励任何人都可安乐死;对器官捐献这一善举的推崇,走向争夺陷入昏迷患者的器官,甚至可以投票让一个人去死而抢走其器官…… 从善良出发的种种理念为何走向荒谬乃至邪恶?又为何在西方世界成为不可反对的“政治正确”?本书关注在西方引起广泛讨论的三个社会议题:性别的流动性、动物权利和保护、安乐死和脑死亡。这些议题主要由三个前沿的理论学科主导:性别研究、动物研究和生命伦理。
围绕这些议题的讨论都始于善意和宽容,旨在减少生命的苦痛,相关学科的奠基人也都是享有世界级声誉的大学者,如玛莎·努斯鲍姆、朱迪斯·巴特勒、彼得·辛格、唐娜·哈拉维等。但是这些始于善意的观点在看似理性的分析之后走向了令人咋舌的荒谬,其偏激与悖谬经由学术研究放大,来到社会议题甚至公众立法的层面,成为西方“政治正确”的组成部分。但这样的“政治正确”不但没有带来平等与和谐,反而加剧了社会分裂和混乱,其思想也不再呈现最初的善良。
可见者与不可见者
Le visible et l’invisible
[法] 梅洛-庞蒂 著
张尧均 译
崇文书局
2025年8月
《可见者与不可见者》是梅洛-庞蒂的一部遗稿。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梅洛-庞蒂对他早年的现象学有了越来越多的反思,并一直在探索一种新的存在论,这种反思和探索就反映在该遗稿中;但他的突然离世使这种探索永远处在了一种未完成的草案状态。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未完成性倒也符合梅洛-庞蒂的思想本性,因为正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们:每一个肉身化的主体都像一本敞开的笔记本;世界的神秘永远不可穷尽,正是这种神秘规定了世界;知觉和视看是一种持续的诞生,而真正的哲学则总在于重新学着去看世界;一种自诩已经完成的思想,只是思想的幻觉或者意味着思想的死亡。而正是思想所具有的这种总是在路上的始动特性,使得它不断地驱使我们一道去思,并在这种思中开启更多的有待去思的领域。
牛马游戏:
硅谷大厂如何驯服工程师
Play to Submission:
Gaming Capitalism in a Tech Firm
吴桐雨 著
刘睿睿 潘竹涛 译
光启书局
2025年8月
是什么让人用爱发电?
为什么工作和生活边界模糊在当代如此普遍?
当爱好变成工作、公司像游乐场,你以为在“玩”,其实早已“被玩”。
科技资本是如何让工程师这一具有高议价能力和生产自主性的劳动群体,自愿投入高强度的工作模式,同时又能保持高水平的创造力的?本书通过深入硅谷科技巨头的“游戏宇宙”,展示了这类公司如何通过设计几十种游戏来调动程序员的积极性,询唤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培养起来的“游戏玩家主体性”。这些工程师们通宵“开黑”修复漏洞,沉迷开发竞争,抛弃工作与生活平衡,最终陷入高度内卷并岌岌可危的身心状况。游戏化的设计巧妙地遮掩了大厂控制劳动者并榨取超额劳动力的意图,而在资本对技术与创造力需求激增的当下,这种新的劳动治理模式可能成为我们未来工作常态。
重写灵魂:
多重人格与记忆科学
Rewriting the Soul
[加] 伊恩·哈金 著
邹翔 王毅恒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5年8月
在过去的医疗记录里,多重人格的案例屈指可数,但在当今的社会中,这一病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和流行文化中,人们充满好奇而又困惑万分。多重人格是疾病实体吗?拥有多重人格会怎样?为什么大多数被确诊的患者是女性?定义疾病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
在这本融合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和精神病学的跨学科经典著作中,科学思想巨擘、著名科学史家与科学哲学家伊恩·哈金以多重人格障碍为切入点,透辟剖析了精神疾病被社会、文化、医学和知识体系共同建构的过程,并对记忆、自我、创伤和科学的本质做出了深刻省察。他一方面探讨了现代多重人格的真假、模式、病因、测量、性别等问题,以循环反馈理论审视20世纪下半叶多重人格运动的道德和政治气候;另一方面则追溯早期与癔症、催眠、梦游、精神分裂症等相关的灵魂科学化实践,沿知识考古路径关注19世纪多重人格与记忆观念交织缠绕的源起。更重要的是,面对患者虚实难定的创伤导致的真切强烈的痛苦,伊恩·哈金思辨地考量了灵魂是什么、人何以为人的命题,具有反思精神治疗与人性完熟的普遍意义。
王夫之的易学世界
张学智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5年6月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之一,其学问“博大恢宏,幽微警警”(钱穆语)。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创造精神,撰著了多部经史著作,其中关于《周易》的诠释最为全面、深刻。本书将王夫之置于明清学术嬗变的大背景下,系统梳理“四圣一揆”“乾坤并建”“占学一理”“彖爻一致”的解易原理,尤其注重他寓理学于经学之中,象数与义理、价值与知识并重的思想方法。并通过乾、坤、无妄、震、既济等卦的阐发,显示他总结明亡教训,为未来中国文化树立典范的用心。
心灵的执态:
形而上学的分野
Attaching Modes of the Mind: the Divergence of Metaphysics
王林伟 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25年7月
自晚清以来,中国学人始终置身于“古今中西之会”的文化处境,却难以就其确切意涵达成共识。本书从形而上学角度切入,提出“人生在世—混然中处”的基础存有论,进而揭示中西道路的分野:西方形而上学的存有论筹划可归纳为“西学四定”——自性定(实体性原则)、能所定(主体性原则)、律则定及当前定,即定性缘起之道;而中国形而上学的存有论筹划则展开为“中学三原”——心性之寂感原则、天道之生化原则及践履之感通原则,即实相缘起之道。
作者兼具儒家哲学与现象学的学术背景,构建了理解中国哲学现代转型与中西思想交流的新框架。本书不仅有助于拓展研究视野,深化对中国哲学自身逻辑的理解,也展现出一定的学术价值与启示意义,为中西哲学对话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启示我们在当下文明互鉴与思想交锋中,如何以中国智慧回应世界关注。
中国艺术沉思录
李霖灿 著
浦睿文化 |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5年8月
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欣赏艺术,得到美的享受?
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著名美术史家李霖灿先生写给大众的美学启蒙书,以诗意灵动的笔触、生动的故事见闻、专业的学术功底,拉近普通读者与静态、遥远、陌生的艺术作品的距离。作者选取了古画、书法、陶瓷、石头、线条、墨韵等22个有趣 的主题,涉及作品门类、技法表现、人物、意境等多个欣赏维度,串联起300多件珍贵文物,抽丝剥茧,循循善诱,细致分析艺术作品美在何处以及如何体会与欣赏这些美感。
在作者看来,人间万事万物,无不是画,皆可用欣赏艺术的眼光去感受。通过欣赏艺术,可以看见历史,深入中华文化的根源,亦可以领悟人生,发现平凡日子中的无限乐趣。
本期书单,由以下出版单位联合发布:
东方出版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商务印书馆、浙江大学出版社、中西书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南京大学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光启书局、上海书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拜德雅。
联合推广媒体:澎湃新闻·翻书党栏目、文汇讲堂工作室、中文學術聯合書單
欢迎其他出版机构加入,书讯请发送邮箱:philosophical_booklist@protonmail.com
我们提供严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