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套步平、王建朗主编的八卷本的《中国抗日战争史》。
这套八卷本的《中国抗日战争史》是十年前,也就是2015年,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酝酿出版的,每卷最后都附有主要参考文献和人名索引,便于读者做进一步的延伸阅读和人名检索。
这套八卷本的《中国抗日战争史》与以往的同类著作相比,有以下三个创新之处:
第一,本书是从中华民族复兴的角度,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角度来思考与撰写的。
本书既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及其领导下敌后战场的艰苦抗战,也全面反映包括国民党、国民政府和正面战场的全体中国人的抗战,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正确处理国共两党之间的摩擦和斗争,集中反映它们之间的团结抗战。
当然,国共两党虽然都坚持抗战,但在如何抗战的问题上主张不同,实际做法亦有别。然而国共两党之间的差别和斗争是中国内部的事情。抗日战争时期的内部差别和斗争无论如何是次要的,一致反抗外来侵略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这部抗日战争史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以及全国各族人民英勇抗战的事迹,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角度,全面反映全中国人民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与日本军队的殊死搏斗,强调构成统一的中国战场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都是抗日战争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在国际社会赢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第二,本书是把抗日战争放在中国近代社会面貌整体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来进行研究的。
对于中国近代历史来说,抗日战争不仅是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了展时期。
近代以来,中国为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所束,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抗争运动,而反抗日本侵略中国的抗争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1919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正是中国近代社会由“沉沦”转而“上升”的关键转折,是近代以来民族复兴的枢纽。
这套八卷本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突破了以往抗战史仅仅以战争为主的叙述方式,力图全面反映抗战时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外交以及沦陷区等各方面的变化,从而深刻分析抗战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
第三,本书立足于抗日战争胜利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责任来进行研究。
从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开始,回顾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历史,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便成为中国人民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停止思考的课题。
抗日战争虽然在1945年结束了,但是与战争责任和战争历史认识有关的问题并没有终结。直到今天,在围绕战争责任和战争历史认识的问题上,我们与日本右翼保守势力的争论、斗争仍在继续,我们一直与日本及世界的进步力量进行着共同的努力。
将抗战史结束在1945年至少是不够完整的,所以本书的作者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特别设置一卷,专门论述战后处置与战争遗留问题,回答社会关注的中日关系等问题。
把抗日战争放在近现代中国与东亚的大环境中,视野开阔地处理这一段历史。特别是在抗战胜利后,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中国一方面对惨遭屠杀的无辜亡灵进行纪念,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消除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另一方面,与世界各国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努力。
这套八卷本的《中国抗日战争史》各册的撰写者都是国内术业有专攻的抗战史研究的翘楚,他们的名字是黄道炫、王希亮、荣维木、汪朝光、陈默、王奇生、王建朗、李学通、金以林、吕迅、臧运枯、王希亮、步平等。
遗憾的是,上述名单中的步平和荣维木两位先生在本书尚未完稿之时,便不幸先后离世。
这套八卷本的《中国抗日战争史》高度重视自九一八事变起的日本侵华、东北地方军人为主的抵抗斗争,以及中共领导的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第一卷以整卷篇幅充分论述了局部抗战时期日本侵略的加剧,东北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抗战、绥远抗战等抵抗日本侵略的作战,国民党及其政府内外政策的变动,中共革命斗争政策的变化,以及国共达成第二次合作、全国抗战局面形成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卷至第七卷的论述则以全国抗战时期为主体,对这一时期的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及伪政权与沦陷区等展开系统研究。书中若干地方所使用的抗战时期、抗战初期、抗战前期等用语,皆指全国抗战时期而言。为方便读者,未一一在“抗战”一词之前加置“全国”二字。
第八卷对战后对日处置、战争遗留问题的处理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延续性的研究。专置一卷,探讨抗日战争对后世的影响,为此前的抗战史多卷本著作所未见。著者认为,这对于人们深化对战争的认识,定然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