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之一,也是“汉初三杰”中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谋略家,还是一位深具政治智慧的家国栋梁。他成功地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最终赢得了历史的高度赞誉,成为万世流芳的传奇人物。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曾对张良给予高度评价:“生死是人的必然,然而自古至今,像子房一样超世独立的人,实属罕见。”
刘邦对周围的人的称呼通常很随便,然而唯独对张良,他总是亲切地称其为“子房”,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刘邦对张良的深深尊敬。今天我们不讨论张良为刘邦所立下的赫赫战功,而是想聊一聊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张良与黄石公在圯桥的相遇。这次相遇究竟是巧合,还是事先的安排呢?
关于黄石公的历史资料极为稀缺,然而我们知道,《素书》的作者便是黄石公。尽管我们无法确定“黄石公”是否为他的真实姓名,但“黄石公”这一称呼已经深入人心。大家为何一直称他为“黄石公”?有两种主要解释。一种说法是黄石公隐居在黄华山的黄石洞;另一种则根据《史记》记载,老父(黄石公)赠书给张良时曾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因此,后人便称他为“黄石公”。
无论如何,黄石公这位神秘的老人,他的真实身份一直未被揭开。东汉史学家皇甫谧在《高士传》中首次提到“黄石公”这个名字,书中写道:“黄石公者,下邳人也,遭秦乱,自隐姓名,时人莫知者。”这句话虽简短,却透露出了一些关键信息。首先,黄石公是下邳人;其次,他因遭遇秦朝的动乱而隐藏了身份;再次,关于他真实身份的消息,当时几乎没有人知晓,连皇甫谧本人也无法确知,只能依靠民间流传的故事进行推测。
值得一提的是,黄石公并非传说中的神仙,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存在的凡人。他既是一位严谨而行为独特的老人,又是一位熟知政治、军事的学者。黄石公对秦王朝充满仇恨,或许正是因为在秦朝动乱时期,遭遇了某种迫害,甚至有可能成为了“政治犯”,因此选择隐居。
有一天,张良经过一座桥时,遇到了这位看似平凡的老人。老人坐在桥上,外貌并不起眼,张良走过时,老人的鞋子不小心掉到了桥下。老人对张良喊道:“小子,你下去把我的鞋子捡上来。”张良听后,心中有些不悦,心想:“我们素不相识,且态度如此不友好,凭什么让我为你捡鞋?”然而,看着老人满头白发,张良的内心不禁软了下来,最终决定尊敬长辈,把鞋子捡了上来。
当张良把鞋子交给老人时,老人又开口道:“把鞋子给我穿上。”虽然心中仍有疑惑,但张良没有多言,将鞋子递给了老人。老人微微一笑,便转身离开。张良感到很奇怪,老人竟然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就在他准备离开时,老人突然回过头来,说道:“孺子可教也。”随即,老人告知张良五天后早晨再来桥上见他。张良答应了,心中好奇老人究竟有何深意。
五天后的黎明,张良如约来到桥上,却发现老人早已在等候,并严厉地训斥了他一番,告知他下次要更早些到。张良虽感到尴尬,但依然按时到来。这一次,他不敢再迟到,还未到午夜便赶到桥上,结果看到老人还未出现,心中不禁暗喜。但不久后,老人如约而至,笑着说:“这就对了,与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接着,老人把一本书交给张良,并说道:“熟读此书,可以治国兴邦。”
原来,黄石公隐姓埋名写下了《素书》,这本书并非为了个人的名声或博取人们的注意,而是黄石公为寻找一位胸怀大志的继承者,愿意将自己的智慧和理念传承下去。为了找到这样一位具备足够才华和责任心的人,黄石公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和考察,而张良最终脱颖而出。
张良的家世显赫,他的父亲曾担任韩国的相国,张良自幼生活在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具有出色的才华。此外,张良对秦国有着深深的仇恨,这一仇恨与黄石公的想法不谋而合,黄石公认为,只有怀有灭秦复国志向的人,才能肩负起重任,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
因此,黄石公在对张良的综合考察后,精心策划了他们的相遇,将《素书》传授给他。两人之间的相遇并非偶然,而是黄石公早已安排好的计划。这一切发生在公元前218年之后,而直到张良去世后的公元前186年,《素书》便如同消失在人间,杳无踪迹。直到东晋时期,《素书》才重新现身,原因竟是盗墓贼在张良的墓中,玉枕下发现了这本书。
《素书》为何被带入坟墓?其中的秘密在于黄石公在书中写下了严格的戒律:“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黄石公对《素书》的传世要求极其严苛,只有张良被认为是符合标准的人,才有资格继承这部经典。张良在生前多次挑选合适的继承人,却未曾找到真正适合的人,因此将《素书》带入了自己的坟墓,直至它被再次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