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大明成化年制”:探寻款识真假的瓷器密语
一、成化瓷器与款识的时代印记
在我国漫长的瓷器发展历史长河中,明代成化年间的瓷器无疑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成化瓷器烧造于明宪宗朱见深在位的成化年间(1465 - 1487 年) ,此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瓷器制造业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成化瓷器以其轻盈秀雅的造型、柔和宁静的色彩以及淡雅幽婉的绘画风格而闻名遐迩,代表了明代瓷器艺术的极高水准,被后世藏家奉为珍品,在拍卖市场上也常常拍出天价,备受瞩目。
成化瓷器中,斗彩瓷器可谓是声名远扬,其制作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像著名的鸡缸杯、成化斗彩三秋纹碗等,皆是绝代精品。斗彩瓷器将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巧妙融合,先在胎体上用青花勾勒出图案轮廓,经过高温烧制后,再在轮廓线内填绘五彩,最后入窑低温二次烧制。如此复杂的工艺,使得斗彩瓷器的画面层次分明,色彩绚丽而不失柔和,极具艺术感染力 。成化青花瓷同样别具一格,它使用国产平等青料,发色淡雅清新,无黑斑,与永宣时期青花的浓重艳丽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而款识,就如同瓷器的 “身份证”,是鉴别成化瓷器真伪和年代的关键要素之一。在成化之前,瓷器款识虽已存在,但在格式、内容、书体等方面都不够规范和统一。到了成化时期,瓷器款识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成化朝御窑瓷器年款大多为 “大明成化年制” 六字款,目前尚未发现 “成化年制” 四字款的实物资料 。款识的字体均为楷书体,不见篆书体。其主要体式为青花楷体 “大明成化年制” 六字双行,外围青花双圆圈或双方框,不过也存在极个别无边栏的情况。这些款识不仅标注了瓷器的制作年代,更反映了当时的官窑制度、审美观念以及文化背景,为后人研究成化瓷器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大明成化年制” 款识真品特征大揭秘
(一)款式与排列形式
“大明成化年制” 款识的款式丰富多样。最为常见的便是六字双行楷书款,外围青花双圆圈或双方框 。像成化斗彩鸡缸杯,其底款 “大明成化年制” 就被青花双圆圈环绕,这种款式在成化瓷器中广泛存在,成为成化官窑瓷器的典型标识之一。而在一些青花折枝花纹杯上,我们能看到六字双行排列外围双方框的独特款式,这是成化朝新创的款识形式,在之前的瓷器款识中从未出现过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落款位置也各有不同。大部分器物的款识位于外底,这是较为常规的位置。但也有特殊情况,如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和青花麒麟纹盘,由于外底无釉呈糊米色,无法正常署款,黄地青花装饰的就会将写款处的黄釉刮掉,留白一条来署款;白地青花装饰的则在口边纹饰空白处署款 。对于盘口边的落款,是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横写楷体六字一排年款;若是高足杯,款识则在足内边沿按顺时针方向绕足书写青花楷体六字年款 。此外,还有一种署在青花碗外底的青花楷体六字一行外围青花双长方框款,属于特别稀有之款识,极为罕见。
(二)字体的独特密码
“大明成化年制” 六字楷书款的字体风格独具特色,有 “成化款肥” 之说。其笔法苍劲有力,中锋运笔,笔道略粗,字体整体显得较为肥硕,但又不失稚拙之气,仿佛是初学写字的儿童所书,虽不严谨规范,却有着独特的韵味 。有学者认为,这些款识之蓝本似出自一人之手,甚至有可能是以成化皇帝御笔书法为样本 。
仔细剖析每个字,“大” 字第二笔 “撇” 画的出头尖圆,但高度适中,不会过高;“成” 字第五笔的 “撇” 画直而生硬,第三笔形态多变,有直立向下写成 “]” 的,也有向左方弯倒写成 “〖” 的,且 “成” 字末笔的点位置不一,有点在 “横” 画以上(头部),有点在与 “横” 画持平部位(肩部),有点在 “横” 画以下(腰部),其中绝大多数点在肩部,个别还有 “飞点” 的情况 ;“化” 字左边的 “亻” 和右边的 “七” 上端基本持平,或右边略高,但高低差别不大;“製” 字下半部 “衣” 字之 “横” 画一般不越过右边的立刀,整体呈现上丰下敛的形态 ;“明” 字左边的 “日” 多是上窄下宽或上下宽窄相同,与常见写法不同,“日”“月” 头部基本持平,高度差别不大;“年” 字则显得较为肥胖 。
孙瀛洲先生将 “大明成化年制” 六字楷书款的特征编成了六句口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七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肥胖,成字一点头肩腰”,这为我们记忆和理解款识字体的独特结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不过,口诀也并非绝对,像 “大” 字第二笔撇画出头,偶尔也会有较高或带顿笔的特殊情况 。
(三)青花用料与边框特色
成化御窑瓷器款识中,绝大多数是以青花料书写。这些青花料下沉,无漂浮感,在光线的照射下,能明显看到青花色料深入胎体,仿佛与胎体融为一体 。其笔法苍劲有力,中锋运笔,笔道略粗,使得款识看起来古朴而大气 。
青花款所围双圆圈或双方栏框也有显著特点。双圆圈大多外圈色深,内圈色浅,这表明当时绘制时是先画外圈,后画内圈 。双方栏则大都不太规整,四角重笔处往往色深 。比如在一些成化瓷器的款识中,我们能清晰看到双方栏的线条粗细不均,四角的颜色明显比其他部位更深,这是由于当时手工绘制的缘故,也成为我们鉴别成化瓷器款识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
三、火眼金睛辨仿品
(一)历代仿制成化款识的热潮
成化瓷器自诞生以来,就备受后世推崇,其款识也成为众多仿品竞相模仿的对象 。明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仿制成化瓷器的现象,到了清代,仿制成化瓷器更是达到了一个高潮。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御窑厂和民间窑场均大量仿制 。这三朝的皇帝对成化御窑瓷器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推动下,成化瓷器的仿制不仅产量大,而且水平颇高,有些仿品甚至达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 。
康熙时期,斗彩瓷器的绘制延续了成化时期以青花勾勒描边内填彩的风格,但在纹饰内容、用彩和造型上更为丰富 。此时的仿品在造型上相比明代产品更加考究,纹饰方面则注重描绘具有丰富故事情节的图案,用彩上创烧了金彩以及代替青花使用的釉上蓝彩等 。雍正时期,斗彩工艺高度发展,达到了继明成化以来的第二个高峰期 。雍正仿制成化斗彩瓷器十分成功,在康熙斗彩的基础上,工艺更为精湛,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的搭配,均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他还将粉彩运用到斗彩的装饰之中,开创了新的表现形式 。乾隆时期,对成化瓷器的仿制也不遗余力,除了斗彩,还对成化青花等进行仿制 。
除了清代,后世也一直有仿制成化瓷器及款识的情况 。民国时期,一些民间作坊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大量仿制古代瓷器,其中成化瓷器便是热门仿制对象 。现代,随着收藏市场的火热,成化瓷器的仿品更是层出不穷,造假手段也越来越高明 。大明成化年制款瓷器鉴定交易咨询下图 珠山老师。
(二)仿品常见破绽分析
尽管仿品众多且手段高明,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还是能从多个方面发现仿品的破绽 。在字体方面,仿品的字体往往不够自然。真品的字体有着独特的结构和笔法,如 “大” 字第二笔 “撇” 画出头尖圆但不高,“成” 字撇硬直倒腰等 。而仿品的字体可能笔画粗细不均,结构松散,缺乏真品那种稚拙又不失韵味的感觉 。例如,有的仿品 “大” 字撇画出头过高或形态不自然,“成” 字的撇画不够硬直,显得绵软无力 。
笔法上,真品采用中锋运笔,苍劲有力 。仿品则可能笔法软弱,线条不够流畅,无法体现出真品的那种力度和韵味 。青花色泽上,真品的青花料下沉,无漂浮感,与胎体融合自然 。仿品可能青花色泽漂浮,不够沉稳,或者颜色过于鲜艳或暗淡,与真品的淡雅清新色调不符 。
从整体器物来看,仿品在造型上往往略显臃肿,不如真品俊秀 。纹饰画法方面,仿品画得过于规整、拘谨,缺乏真品纹饰的灵动和自然 。比如真品的花卉纹饰,线条流畅,花瓣形态自然,而仿品可能线条生硬,花瓣的形态和布局都显得呆板 。器物底足处理工艺上,真品的底足处理精细,有独特的特征,如有的底足有 “糊米底” 现象 。仿品的底足可能处理粗糙,或者刻意模仿却不得其法,露出马脚 。
四、实战辨伪指南
(一)工具辅助
在鉴别 “大明成化年制” 款识时,借助一些工具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观察款识的细节,从而提高辨伪的准确性 。30 倍至 60 倍的放大镜是必备工具之一 。通过放大镜,我们可以仔细观察款识的笔画粗细、线条的流畅度、青花料的颗粒感以及字体的结构等 。比如,真品的笔画线条流畅自然,青花料颗粒细腻均匀,而仿品可能会出现笔画不连贯、青花料颗粒粗糙等问题 。
强光手电筒也是重要工具 。用强光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款识,可以观察青花料的下沉情况以及款识在胎体上的渗透程度 。真品的青花料下沉明显,与胎体融合紧密,在强光下能看到青花色料深入胎体内部 。而仿品的青花料可能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这种自然的下沉和渗透效果 。
(二)对比学习
对比学习是提高辨伪能力的有效方法 。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观察博物馆中的成化瓷器真品 。博物馆里收藏的成化瓷器都是经过专家鉴定的,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在博物馆中,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真品的款识、胎质、釉色、纹饰等各个方面,感受真品的神韵和特点 。比如,在故宫博物院中就收藏了许多成化瓷器精品,像成化斗彩鸡缸杯、成化青花缠枝莲纹碗等,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绝佳样本 。
同时,参考权威的瓷器鉴定书籍、专业的学术论文以及高清的瓷器图片资料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些知名的瓷器鉴定专家所著的书籍,如耿宝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鉴定》,对成化瓷器的鉴定有着深入的研究和阐述,书中详细介绍了成化瓷器款识的特点以及历代仿品的特征,能为我们提供专业的指导 。网络上一些专业的瓷器收藏网站和论坛,也会有很多关于成化瓷器的讨论和图片分享,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其他藏家的经验和见解 。通过不断地对比真品与仿品的图片,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我们能逐渐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 。
(三)综合判断
需要强调的是,鉴别 “大明成化年制” 款识绝不能仅仅依据款识这一点来判断,而要结合瓷器的胎质、釉色、纹饰、造型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成化瓷器的胎质洁白细腻,质地干涩,胎体大多轻薄秀美,迎光透视显肉红色 。如果一件瓷器的款识看似成化款,但胎质粗糙、厚重,那就很可能是仿品 。
其釉面细润,青花器釉面微闪青色或略显灰青,还有洁白如脂似玉的 “乳白” 或 “甜白” 釉 ,因釉质肥腴,器物口沿下常见堆积釉 。仿品的釉面可能光泽不自然,釉质不均匀,或者没有这种独特的釉色和堆积釉现象 。
纹饰方面,成化瓷器的纹饰线条纤细,圆润旖旎,常用双线勾勒填色法,色彩淡雅 。仿品的纹饰可能线条生硬,填色不自然,缺乏真品纹饰的灵动和韵味 。
造型上,成化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 。例如瓶、罐、壶等立器修胎规整,接口痕迹不明显;碗、盘类瓷器,盘子常有塌底现象,足较直且高,足外墙一般有两或三道弦纹 。若一件瓷器的造型与成化瓷器的典型特征不符,即便款识看似逼真,也不能轻易断定为真品 。只有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我们才能更准确地鉴别 “大明成化年制” 款识的真伪,避免上当受骗 。
五、总结与展望
辨别 “大明成化年制” 款识真假是一项极具挑战性但又充满乐趣的任务。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成化瓷器款识在款式排列、字体结构、青花用料等方面的真品特征,熟悉历代仿品的常见破绽,并在实战中借助工具,通过对比学习,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判断 。
瓷器鉴定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问,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造假手段的翻新,新的问题和挑战也会不断出现 。对于瓷器爱好者和收藏者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我们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辨伪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瓷器市场中,准确地辨别出 “大明成化年制” 款识的真伪,寻找到真正的成化瓷器珍品,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