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琳娜谈新书《做自己不忐忑》:最不想暴露的是最相信的爱情
创始人
2025-08-05 17:33:28
0

从一曲《忐忑》唱红大江南北,到褪尽浮华回归本真,歌唱家龚琳娜的艺术与人生之路始终充满探索与自省。继《自由女人》之后,龚琳娜推出历时六年打磨的诚意之作《做自己 不忐忑》,由长江新世纪正式出版发行。

《做自己 不忐忑》真实记录了她从40岁到50岁的中年蜕变历程,以赤诚笔触剖白事业沉浮、婚姻变故、健康危机与心灵觉醒,展现了一位极具探索精神的女性艺术家如何在生活动荡中找回重心、在灵魂暗夜中重获新生的故事。这不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是一部深度剖析内心、展现女性在困境中觉醒与重生的勇气之书。

一部坦荡的“人生纪录片”

《做自己 不忐忑》远非简单的成名故事。它记录了《忐忑》爆红后,龚琳娜经历了喧嚣、迷茫、挣扎与蜕变。事业如日中天的她突遭严重腿疾,数月卧病在床。商业赞助受挫、身体崩溃的双重打击令她停下脚步,重新寻找人生的道路。大城市生存发展的压力、人情世故的紧张、身体和心力的透支,促使她一家做出一个决定:离开北京,迁居大理。

浪迹天涯的一家四口,住进白族小院,结交了不少有才又有趣的当地朋友。龚琳娜卸下“明星”身份,脱掉高跟鞋,素面朝天,观花听雨,融入真实素朴的乡居生活。在自然和人文的滋养中,她的身体和心灵都重新活了过来。

书中,她将镜头对准真实的自己,剖析过去十年的心路历程,毫不避讳地呈现了婚姻变故带来的情感震荡、事业瓶颈期的深度焦虑,以及在巨大名利冲击下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龚琳娜在访谈中坦言,书中包含了一些她曾认为“最羞耻”的经历,选择公开这些伤痛,是希望以自身的真实共鸣他人,传递破茧重生的力量。

名利的“忐忑”与艺术的求索

“‘神曲’之后,内心的‘忐忑’才真正开始。”龚琳娜在书中如是写道。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关注,她在适应明星身份与坚守艺术理想间艰难平衡。她尝试多元音乐合作,探索新的艺术表达,但这探索也使其与丈夫老锣在创作理念上产生深刻分歧,她开始意识到:真正的爱,绝不是彼此缠绕。长期捆绑的合作与生活逐渐让关系失衡。比起“翅膀连在一起”的比翼鸟,龚琳娜更愿意做“自歌自舞”的凤凰,散发自己的光芒。这段婚姻最后的得与失,那些对情感关系的深刻思考,成为书中坦诚剖析的重要篇章。

事业上,龚琳娜同样遭遇挑战。市场对“爆款”的追逐过后,演出机会缩减,她清醒地意识到,长期演绎老锣的作品虽得心应手,却也陷入模式化的困境亟需突破。为了打破创作瓶颈,年近五十的龚琳娜毅然走出舒适区:登上《乘风破浪的姐姐》舞台,挑战《爱如火》等流行金曲,甚至跨界尝试说唱。这些看似“冒险”的选择,实则是她主动拥抱变化、寻求艺术新生的勇敢实践。她在学习与碰撞中,逐步拓展了音乐的边界,也找到了新的艺术方向。

为庆祝新书面世并迎接自己的五十岁生日,龚琳娜于2025年8月1日在北京音乐厅举办“做自己 不忐忑-龚琳娜公益生日音乐会”。她与一路相伴的音乐教师、邻居朋友们和一直支持她的歌迷们同台,用音乐诠释新书主旨,共庆生命新篇章。音乐会上,龚琳娜还特别邀请本书的责任编辑一同上台,分享自己写书的初衷:“我想要保护身心,明确自己与他人的边界,想要建立健康平衡的关系。随之而来的,是生活中更大的冲击,更大的改变,更大的丧失。我好像弄丢了命运的地图,不得不重新寻找人生的道路。我用五年时间,学会了做自己;又用五年时间,学会了不忐忑……

访谈】

问:您应该是19年开始计划写的这本书,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开始写这本书的?

龚琳娜:因为前面《自由女人》那本书讲的是我在德国怎么开始找寻自己的新艺术的路,包括从一个少女怎么成长成一位母亲,而且那是我的第一本书,又面对中国文化和德国文化的这种差异性所给我带来的艺术启发。前面那本书是跟陈曦合作的,2019年陈曦找到我说,是否希望续写?我就觉得我因为从德国回到北京,从《忐忑》进入名利场,那么怎么从这个名利场又离开,搬到了云南在山上生活。人生轨迹又有了巨大变化,艺术之路、家庭生活都在变化,鉴于这个,我想记录下来,不要让自己忘记。

刚开始我并不清楚具体要写些什么,不像《自由女人》是经历过之后明确想记录,这本书更像是开启对下一个人生阶段生活的记录,也想看看新的阶段我会有怎么样的成长。这本书讲述了从2015年到2025年这十年的故事。从2019年开始,陈曦就跟着我一路成长,我们一起记录每一个阶段。所以这本书不是突然有的,而是在这整个过程中一直都在记录。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色也在于此,它像一部纪录片,所有内容都是一边发生一边被记录下来的。正是这些实时记录的内容,让我能回忆起很多细节。因为事后回忆往往会失真,而当时的记录更贴近真实,所以我想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它太真实。

问:您用“五年学会做自己,五年学会不忐忑”概括十年蜕变,这两个阶段分别对应人生哪些关键经历?

龚琳娜:为什么会用“五年学会做自己,五年学会不忐忑”来概括,是因为我唱完《忐忑》之后是忐忑。

第一,是因为出名了。在《忐忑》之前我没有这么高的知名度,也没有成为广为人知的歌者。2010年《忐忑》火了,火了之后我要怎么做一个明星?怎么做个艺术家?我在想明星和艺术家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我究竟想成为明星还是艺术家?又或者我怎么能兼顾这两者?所以唱完《忐忑》之后我非常忐忑。

第二,面对着我曾经相信的爱情和倾注所有的家庭,随着生活的发展开始发生变化,这也让我很忐忑。过去我们什么都没有,就朝着一个目标前行,相对有了一切稳定的生活以后,却陷入了新的瓶颈,这也让我很忐忑。所以我想,唱完《忐忑》之后是忐忑。

实际上,前五年我一直活在忐忑中,这种忐忑源于不停的、真实的自我剖析。这件事非常难,因为你要去直面自己。比如说书里讲到《浪姐》的邀请,这种娱乐节目我一开始是非常排斥的,因为我会担心他是不是过度娱乐化?又面对着这种家庭的变迁,我要思索我到底该怎么守护?所以要不停地去剖析,这个特别难,也特别疼。但我发现,经过了无数次的剖析、无数次的流泪和无数次的忐忑之后,我才能走出来。

其实很多人会觉得,如果从出生,我父母就爱我,我不缺爱,我就会幸福;如果我的家境非常好,我就会幸福;如果我是一个天生的很有才华的孩子,我读书不用费力就能拿到第一名,我就是我就是成功。但我觉得如果一开始你的生活非常顺利,其实后面更难,因为人生都要经历波折。而我觉得后面的那五年所谓的不忐忑,就是在面对必须要经历巨大的忐忑和内心的剖析。所以我为什么愿意把剖析最后写出来发出来?第一是我发现我真的可以做到松弛了,放下这些,就至少放下这十年的经历,我不能说之后会怎么样,但这十年的经历我放下了。

不仅我放下了,并且我还影响了身边的人。在这十年里面,我的邻居们和北京市中小学的音乐老师们与我一起成长。因为我一直在教他们唱歌,这是我原来没有的。原来我更多的是自己唱歌,自己学习,而在这十年里我有了很多音乐分享。我把音乐和音乐交流作为艰难情感的出口,能让我不至于压抑和抑郁,最终在音乐分享里我找到了自我价值的存在。

在我最低谷的时候,我跟他们分享音乐和感受,他们又反馈给我。然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我自己的这些经历,不光让我自己剖析,也可以帮助别人,所以我想出这本书。我觉得可能每个人都会经历类似的心境,尤其是当下各种抑郁症、焦虑症很多。我在这十年的时光里体会到越艰难的时候,越是成长的机会,那个坎过不了就会抑郁。所以我想分享自己如何走过那些曾无数次引发焦虑、抑郁的困境,给大家一些力量。

问:这本书中,哪些事是您最不想暴露出来的?

龚琳娜:最不想暴露的就是我最相信的,就是爱情。秀恩爱是真的,那个时候的爱也是真的。但是我后来发现,爱情跟长久没有关系。大家不要贴上这个标签,你特别爱一个人的时候,你为他付出生命你都愿意。大家总说一个人“恋爱脑”,但是如果没有“恋爱脑”就没有千古绝唱的爱情。

但是爱情和长久它是两回事。当时很爱这个人,不见得会长久,长久的爱情也不见得他们经历过这种海誓山盟的。比如说我的父母很长久,但他们没有闹死闹活得没有说多浪漫。也许平平淡淡,没有所谓很深刻的电影里的那种的爱情,人家反而更长久。

为什么我还相信爱情?因为爱就全心全意地去爱,不要把爱贴上一个白头到老或者长久的标签,那是人们美好的期许,但不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所有的美好它只是那一瞬间,也可能是转瞬即逝。但是转瞬即逝之后的困难或者是痛苦,才是人们要历练的重点。

对我来说,最痛苦的时候我是以积极的、正向的方式去转移这样的情感,而不是说不睡觉、喝酒、自暴自弃,我没有,但是为什么我没有?我觉得是因为我有音乐,把所有的注意力和力量放在了我热爱的事情上,去用上这个强大的力量去学习。

问:您在写作中又如何平衡真实剖白与隐私保护?

龚琳娜:其实这个时代没有太多隐私,因为每个人都有个人平台。但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做非常讨喜、很幽默的工作,但最后患上了抑郁症?他隐私的那个部分到底是什么?因为强颜欢笑或者是为了成功去做一个压抑自己的事的时候,肯定是别扭。所以在这本书的选择中,我还是非常真实地面对了自己隐私的部分,在剖析的同时进行自我反思和学习。

我觉得,如果那些隐私的部分能够激励到别人,能让别人与我产生共情,并且或许还能让他们明白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走出困境,从中获得一些借鉴,那么我认为这样的隐私是可以暴露的,这也是我出这本书最重要的初心。

问:您是怎么意识到自己事业的瓶颈期,并去突破它的?

龚琳娜:我意识到自己事业的瓶颈期首先是因为演出机会越来越少了。自从《忐忑》爆火之后收到了很多的邀请,但是大家都希望你要出爆款,但是人怎么可能每首歌都火呢?所以我肯定不能够按照那个方向去做歌曲。但是我那个时候如果完全做这种纯古诗词的歌曲,又会面临市场的需求问题。所以我想关于事业的瓶颈,最先浮现出来的是演出机会越来越少。那我就要考虑到底是我作品出了问题,还是市场的需求出了问题。

第二是因为多年来一直演唱老锣的作品,我逐渐察觉到作品风格趋向雷同,也意识到自己缺少与更多其他作曲家、其他风格音乐的合作。但是老锣当时是我最重要的爱人,这就让我陷入了艺术选择与家庭选择的两难境地。如今回想起来,我们在艺术上不再合作,或许正是分开的导火线。

其实一开始唱老锣的作品时,我是觉得很有意思的。比如《忐忑》,在唱它之前,我从来没接触过这种类型的歌;《金箍棒》虽然延续了他的风格,但技巧上却大不相同,对我而言是不断地挑战。

但后来,老锣的和声、旋律以及他创作的很多方式都变得十分相似,我对他的风格太熟悉了。以至于拿到他的新作品,即便难度不小,我也能很快掌握。别人或许觉得他的歌只有我能唱,但对我来说,他的创作技巧已经没有新鲜感了,甚至到了唱这首感觉像那首的地步,我唱腻了,因为这些作品再也无法给我带来挑战。

对我来说,我一直渴望在技术上、艺术上获得新的挑战和突破。但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唱歌的音色越来越趋向雷同,表达方式也比较单一。虽然以前有人跟我说我唱的歌太像了,那时候我不愿意承认,但在自己练习的过程中,还是不得不承认确实是这样。我对唱歌爱得深沉,音乐在我生命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如何在艺术选择上开阔自己,成了我面临的一个重要内部瓶颈。

问:写作中有没有写不下去的瓶颈期?是什么支撑您继续?是否有边写边哭的疗愈时刻?

龚琳娜:去德国那次是“写不下去”的瓶颈期。因为全部都写完了,才觉得能真正放下。那些让你不停要看哭的地方,就是最难的部分。其实我一点都不愿意把那种最痛最难的展示出来,但我相信有太多的人和我一样有过类似的经历。

其实写完之后这些事情在我心里已经和解了,但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它是我人生一个阶段的总结。

也有人会说,你看你前面秀恩爱,或者说《自由女人》里那么幸福。但我觉得那也是当时很真实的体会,我从不后悔那段爱情和那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音乐全心全意的热爱和付出。但每个阶段都像一个闭环,或者像画一个圆、画一个句号。逗号是一半,逗号也很像五线谱里的音符,意味着没结束,但句号就是一个圆圈,五线谱里的长音都是像句号一样的圆圈,所以我要为这一段做个句号,特别去德国做这个分手Party,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句号,是对我德国生活的句号。我都要一一感恩,一一告诉大家这个消息,这件事才是真正的放下了、结束了。也许还会有一段时间的痛,也许永远都有痛在,但必须对过去说拜拜。

如果婚礼是个代表开始的冒号,需要一个仪式来宣告婚姻的开启,开始创作和讲述婚姻的故事,那在这段婚姻里,结束的时候就该有个句号。我的这个分手party就是这样的句号,算是首尾呼应,是上一个段落的句号。

婚礼在我的家乡开始,分手party在他的家乡结束,我觉得都是美好的。其实我在想,人生中我们记忆很深的都是那些痛苦、那些苦难。但回头想一想,为什么记住的都是这些苦难?因为它虽然很痛,却也让你很富足,让你的经历、生命力旺盛燃烧。我最担心的人生就是苍白的。

问:有人称这本书是 “女性勇气赞歌”,您最希望女性读者从中获得什么?

龚琳娜:其实我觉得不仅仅是针对女性的。我有两个儿子,我带大儿子参加了我的离婚Party,还和二儿子重游了我们结婚时去过的夜郎谷。我私下里会想,因为他们是男孩,现在年纪还小,可能还不明白这些事,但还是希望这本书不仅对女性,对男性也产生影响,让大家都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缘分。

问:当您重新回到自己的音乐事业中,如何找到新的发力点,扩展更多元的受众?

龚琳娜:《忐忑》火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我再做《忐忑2》《忐忑3》,要求我的下一个作品要创新,要成功,要有很多能量。但我觉得,恰恰是因为人们对自己有太多这样的要求才会迷失。我没有这些想法,只想去尝试各种没尝试过的东西。也许我做的这个作品不一定会多成功、多经典,但只要它能带给我新的认知和技术挑战,我就很开心,也愿意跟观众分享,我就是这样的。所以这些年的尝试里,我没有评判之心。

比如在《浪姐》的舞台上唱《爱如火》,前不久还看到有人在视频里说这个作品什么都不是,但我觉得它有可创作的空间。还有和小美的《花海》舞台,我原来从来没机会,或者说没想过周杰伦的歌,虽然在《全能星战》也唱过,但没想到能和小美一起创造出经典的《花海》舞台。这些都是我开始打开各种风格的体现,包括说唱。不同的风格对我来说很有挑战,我也很乐于向非常年轻的歌手们请教和学习,他们那些速度特别快的唱法是我原来不曾接触的。我喜欢这个学习的过程,所以才有了现在这种比较多元化的状态。我很享受其这种状态,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也能让我忘掉很多烦恼。

问:您认为这本书能给刚毕业想换工作或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什么启发呢?

龚琳娜:不要小看每一件小事。比如刚开始参加《浪姐》时,赵兆老师都疑惑我为什么愿意来,一开始我唱大家觉得是网红歌的作品,别人会觉得我是在“下山”,这么简单的歌我居然还愿意唱,但实际上那歌对我来说并不简单,因为那种R&B节奏是我没接触过的。所以只要是我没尝试过且喜欢的,我都愿意不耻下问,一点一点去学习。

我觉得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读书多、学历高,就看不上小工作,但我恰恰觉得人生就像用一块块小石头堆积起来的,千万别觉得自己学历高、家境好、头脑聪明,一上来就要当经理、做大师,或者一唱就要出经典,根本不是这样的。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经典,只是我唱过经典作品而已,我每次都觉得,只要每天能有一点点进步,学会一个小技能,生命就很美好,关键就在于此。

我现在觉得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而且这个进步不是别人的评价。不是说得到好评或者考了 100 分才叫成功,而是自己今天又掌握了一个小技能、了解了一个新知识。我不喜欢每天都在重复,没有任何新意,两眼无神的生活,那感觉就像退休了一样。我喜欢有新意的生活,在接触很多新鲜知识的过程中,人会慢慢变得越来越开阔,而且永远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懂,那样就不会再进步了。

当然,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我知道很多人很难走出那一步,但是这只能靠自己去经历,就像小孩子摔跤后才知道怎么站起来、怎么跨过那个坎。年轻人往往是因为在痛苦时不知道怎么站起来,其实遇到的困难越多,对他们来说越是最大的训练。大家必须不断经历失败,失败是很重要的“人生必修课”,如果每次失败都怪运气不好、怪别人不理解,那就永远不会进步。

问:您可以分享一下这本书里包含着您人生里怎样的经典智慧吗?

龚琳娜:我觉得每次困难来临时,就像大海中的风浪,但我喜欢在大海里冲浪。浪来的时候确实会恐惧,就像很多小孩或女性怕走夜路一样,是一种自然的恐惧。但我每次都觉得,浪来了根本没时间思考,必须冲过去,否则就会被打翻。所以抱着这种心态,困难来了我就直接去冲。

我觉得这种勇气和迈出第一步的决心很难用一句话总结,或许看完这本书,每个人才能有自己的体会。我不知道大家会怎么想,但我觉得旺盛的生命力才是活着的意义。我也要求自己不允许浪费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放松,而是希望不断激活自己的生命。越是有挑战的事情,生命力越能充分燃烧。

问:家人和朋友看过新书后有哪些反馈?他们阅读后对哪些内容共鸣最强烈?

龚琳娜:痛。他们还是没想到我会经历这些痛,因为很多人看到我都是比较乐观的,没想到我其实经历了很多痛。因为在音乐里,或者就我自身的性格而言,我本身是比较阳光的,这倒真不是装出来的,我本来就是这样的人。

可能很多人没意识到,一个人的成长要经历那么多痛。但我不怕痛,就怕不总结。所以,他们也会说,痛之后对他们也是一种影响,能看到这些就够了。我出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希望它能激励更多人。

问:您在书中既是记录者也是反思者,有没有某个“困扰许久”的问题通过文字梳理后得到了答案和救赎?有没有某个原本 “想通了” 的问题,通过文字梳理后有了新答案或困惑?

龚琳娜:我想不明白老锣为什么离开。所以在整个过程中用了很长时间,就是在前面几年写的时候也不知道我们的爱情的结尾。写到后面也决定走出来,就是完全想通,也放下了,所以这个书也确实有这个过程。至于新的问题和困惑是没有的,不存在说我写完了,我又出现新的困惑。人生就是不断困惑,不是说我现在完全不困惑了,而是人生就是在不断地解惑,而不过分的执念的时候继续往前走,生活生命自然就会给你答案,所以不要纠结眼前的答案。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朱蓉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380亿重庆汽车黑马,收编吉利... 记者丨杨松 鄢子为 编辑丨鄢子为 37岁的科技新贵,踏上新路。 8月3日,印奇操盘的“千里智驾”,...
日本没有暖气和地热,那他们是怎...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个多雪的国家,我们看到的富士山也是常年被大学所覆盖。所以说日本的冬天很冷的,而且他们...
原创 戳... 我真的很奇怪,为什么现在一件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可以被说的像是真的一样?然后还有一帮人鸡啄米似的点头:...
原创 揭... 蚩尤:从贬义称号到苗族英雄的传奇之旅 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蚩尤这个名字无疑是个充满争议的存在。 他既...
原创 溥...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爱新觉罗·溥仪...
原创 曹... 曹操奋斗一生为何没一统天下?毛主席的评价一针见血:他有俩缺点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曹操无疑是一位备受...
原创 杀... 杀害左权将军的日本军队,其下场有多惨?被八路军打到解散为止 “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亡国...
原创 历... 引言 我们知道,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建立了众多的政权,其中在《十六国春秋》里提到的有:前赵、后赵、前燕...
原创 东... 袁术在淮南,地盘大粮多人多,又有家族背景,势力还是很强大的,但是能力不行。一是政治判断能力差。二是军...
原创 《... 《九重紫》王映雪是坏的,她原本是官家小姐,因父亲被流放,家道中落,只能被迫退亲。 《九重紫》王映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