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山东树叶刺绣在壮乡课堂“飞针走线”,当琅琅《大禹治水》诵读声回荡山村,当胶东花饽饽的麦香与忻城桑蚕宴风味交融,威海职业学院“石榴籽”青年推普志愿团正以“青年素养计划”为引领,探索出一条“非遗+推普”“美食+推普”“经典艺术+推普”的创新之路,让普通话在乡土间“活”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青春力量。
“非遗+推普”,南北技艺织就语言锦绣
在广西忻城县马蹄镇小学,“石榴籽”志愿团架起一座“非遗桥”。山东非遗树叶刺绣首次亮相壮乡课堂,志愿者示范平针绣和钩织技术,孩子们屏息凝神,用笨拙却认真的小手在叶片上留下稚嫩的第一抹“绣”迹。与此同时,“忻城壮锦”也迎来了“小小代言人”。孩子们努力用清晰标准的普通话自信介绍:“看,这是我们壮锦上的凤凰,象征吉祥如意!”“五彩丝线,织出壮乡美好生活。”南北非遗交融互学,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也为推普构建了鲜活语境。
志愿者指导小朋友们树叶刺绣
志愿者教小朋友们推荐家乡的壮锦
志愿团创新推出“非遗主题版”你画我猜游戏。“壮锦”、“壮乡铜鼓”、“五彩丝线”等地域词汇成为闯关核心,全程要求使用普通话描述猜测。孩子们开动脑筋组织语言描绘家乡瑰宝。当“壮锦!”被响亮猜出,欢呼响彻教室。趣味互动显著提升了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自信,让非遗魅力在普通话交流中深植心田。
“经典艺术+推普”,笔墨典籍涵养语言之美
突破传统说教,志愿团将经典艺术深度融入推普,打造沉浸式课堂。在“典籍剧场”,志愿者与乡村儿童结对,精选《典籍里的中国》之《大禹治水》片段。通过角色扮演和台词演练,孩子们在自发纠正发音、练习标准表达的同时,深刻领悟典籍中的家国情怀与人生哲理,普通话成为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书法教学是连接语言文化的坚实桥梁。作为“青年文化素养计划”实践,志愿者引导孩子们领略书法魅力,讲解曹全碑隶书圆润舒展的艺术特点。在“艺创融合”环节,孩子们将对经典诗句的理解,化作风筝、树叶书签、漆扇上的视觉艺术。规范汉字与艺术想象在风筝上飞翔、在树叶上舒展,让孩子们直观感受汉字结构之美与生命力,体验汉语形、音、义、情、境交融的丰富意蕴。同时在作品展示,“你写我评”环节用普通话热烈探讨笔画结构与诗意,书写升华为运用语言进行审美鉴赏与思想交流的生动课堂。
志愿者指导学生写书法
书法经典创作作品展示
“美食+推普”,舌尖滋味传递文化交融
受《舌尖上的中国》启发,“石榴籽”志愿团以美食为媒点燃推普热情。活动以省级非遗胶东花饽饽制作为切入点。孩子们一边学习“揉面”“造型”“发酵”等词汇,一边巧手捏出花朵、鲤鱼等形状各异的花饽饽。“老师,我的‘小鲤鱼’能游到红水河里吗?”童趣的普通话提问引来满堂欢笑。课程尾声,孩子们捧着自己做的花饽饽,用略显生涩却真诚的普通话说:“老师,这个送给您!”,稚嫩的造型成为连接师生情感的温暖纽带。
小朋友体验花饽饽的制作过程
花饽饽作品展示
活动还特设“乡音乡味·美食推普”配音环节。当地青年化身“美食推荐官”,用标准普通话为五色糯米饭、红糟酸等广西美食配音解说,让推普充满“烟火气”。课后志愿者带孩子们走进村民家。孩子们用普通话向家人介绍花饽饽“年年有余”的寓意。村民则端出桑叶豆腐等特色热情招待。普通话成为情感纽带,让胶东面香与桂北桑香在舌尖碰撞,共谱文化交融的温暖篇章。
青春力量,语言为梭,文化赋能振兴
威海职业学院“石榴籽”青年推普志愿团的实践,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诠释。他们以智慧和热情点燃了乡村儿童学习普通话、传承文化的兴趣,显著提升了语言表达自信和文化认同感。通过“非遗+推普”“经典艺术+推普”“美食+推普”三条创新路径,志愿团证明,推普不仅是掌握沟通工具,更是传承文明、凝聚共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文化载体。
当青春力量以普通话为媒,让北方的匠心与南方的瑰宝交相辉映,这些浸润文化芬芳的创新实践,正成为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文化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亮丽篇章。他们以语言为梭,以文化为线,在乡村教育的田野上用心“织绣”,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着澎湃的青春语言力量和文化力量。
(通讯员 吴静芳)